《庄子·徐无鬼篇》解说(2·5)
(2018-05-09 17:16:23)2·5
庄子曰:“射者非前期而中,谓之善射,天下皆羿也,可乎?”
惠子曰:“可。”
庄子曰:“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天下皆尧也,可乎?”
惠子曰:“可。”
庄子曰:“然则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或者若鲁遽者邪?其弟子曰:“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鲁遽曰:‘是直以阳召阳,以阴召阴,非吾所谓道也。吾示子乎吾道。’于是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夫或改调一弦,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未始异于声,而音之君已。且若是者邪?”
惠子曰:“今夫儒、墨、杨、秉,且方与我以辩,相拂以辞,相镇以声,而未始吾非也,则奚若矣?”
庄子曰:“齐人蹢子于宋者,其命阍也不以完,其求钘钟也以束缚,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有遗类矣!夫楚人寄而蹢阍者,夜半于无人之时而与舟人斗,未始离于岑而足以造于怨也。”
【解说】
1、 庄子开头两问是“作设问”,所以都是条件复句,全句结构是:如果……也可以称为XX,那就……了,可以这样说吗?——头一设问中说的“非前期而中”是说:射手虽然射中了靶子,但那其实不是他所瞄准的对象(“期”是“预期”的“期”);第二问中说的“公是”,是指公认的亦即普遍接受了的是非标准。
2、 庄子接下说的一大段话,需要解释的只有这两点:“儒墨杨秉”是指当时的四个学派,即儒家、墨家、杨朱学派和公孙龙学派(“秉”是公孙龙的字)。鲁遽,据说是周初人,善于音乐。但庄子说了“果孰是邪”(你们五家究竟哪一家正确呢)之后,接着来一句“或者若鲁遽者邪”,就让人莫名其妙了。因为鲁遽的事迹不详,“若鲁遽”的含义就不清楚,从他接下介绍的鲁遽与他弟子的对话,以及他关于鲁遽“调瑟”的描述,也不能获解。——这段话,恐怕没有人读懂了,只是也没有人公开说自己没有读懂。
3、 惠子接着说的几句话倒是意思明白,是说:如果儒墨杨秉四家正同我辩论,互相指责、攻击,并且都一声高过一声,但他们并未证明是我错了,那么我又像是谁呢?——开头说的“今夫”是假设连词,相当于“假如”;“且方”相当于“正在”;“以辩”的“以”是从事义,即相当于“为”、“进行”;末句“则奚若矣”是相应于庄子说的“或者若鲁遽”和“且若是者邪”而发。问题是:没有把庄子说的两个“若字句”的意思弄清楚,惠子这句问话的实际含义就也是无法了解的。
4、 庄子最后说的一段话,更没有人敢说他读懂了。
5、 因此,我建议:不想从事“《庄子》研究”的读者,可以跳过这一章。——我不做辨析了,只还提供一个“我自己也不太懂的译文”。
【译文】
庄子说:“如果射箭的人中靶不是预先瞄准的而是误中的,也可以称他为善射者,那就全天下的人都是羿那样的射手了,可以这样说吗?”
惠子说:“可以。”
庄子又说:“如果天下没有共同认可的是非标准,每个人都可以自是其是,那就全天下的人都是唐尧了,可以这样说吗?”
惠子说:“可以。”
庄子说:“既然如此,那么郑缓、墨翟、杨朱、公孙龙四家,再加上先生你一家便是五家,到底是谁正确呢?或者都像是周初的鲁遽那样吗?鲁遽的弟子对他说:‘我学会先生之道了,因为我会在冬天生火烧饭,在夏天造出冰块来了。’鲁遽回答说:‘你这只不过是用阳气招引阳气,用阴气招引阴气罢了,不是我所谓的道。我来告诉你我的道吧。’于是,鲁遽调好瑟,放一张在堂上,放一张在内室;弹奏起这张瑟的宫音,那张瑟的宫音也随之应合,弹奏那张瑟的角音,这张瑟的角音也随之应合,因为两张瑟的音律完全相同;而要是其中任何一根弦改了调,那就会五音不谐,弹奏起来会二十五根弦都发出震颤,但始终不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只是改以方才那根弦发出的声音为主罢了。你恐怕就是像鲁遽那样的人吧?”
惠子说:“如果郑缓、墨翟、杨朱、公孙龙四家正跟我辩论,我与他们正互相指责,一声高过一声,但他们并未证明是我错了,那么我又像谁呢?”
庄子说:“齐国有个人使自己的儿子滞留于宋国,命令守门人守住他不让他有完整的身形返回,可他获得一只长颈的小钟却唯恐破损而包了又包,捆了又捆,他寻找远离家门的儿子却不曾出过郊野,这就像辩论的各家忘掉了跟自己相类似的情况!楚国有个人寄居别人家而怒责守门人,半夜无人时走出门来又跟船家打了起来,还不曾离开岸边就又结下了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