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庚桑楚篇》解说(1·7)

(2018-04-29 22:45:02)

1·7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是三者虽异,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

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尝言移是非所言也虽然,不可知者也。腊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为是举移是。

请常言移是。是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实因以己为质使人以为己节,因以死偿节。若然者,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以彻为名,以穷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

 

【解说】

这一章也很难懂,我只能详做字面的解释:

1、第一段前几句是抄自《齐物论》,文字稍有改动。《齐物论》原文较长:“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我在拙著《我读庄子》中给出的“翻译式解释”是:“古时候的人,在对宇宙的认知方面,有一个最高水平。表现在哪里?在于有人认为宇宙最初根本没有物,这种认识自然是最高的了,到顶了,无以复加了。次一等的,是认为最初倒是有物,但没有物与物之间的分界;再次一等的,是认为最初虽然有物,也有物与物之间的分界,但没有是非之别。”(“封”是疆界、局限义。)——所以我认定,本章这段话乃是《齐物论》相应文字的复述与发挥,没有新意。请注意:

“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这四句中的“将”字,是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丧”和“反”分别是“死亡(失去生命)”和“返回(到生)”义;“是以分已”句是对上两句作评论,等于说:而这已经是认为(物与物)有分别了(“以”“分”二字错位,且“以”是借作“矣”)。——可见这四句是《齐物论》说的“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的“改写式”复述。

第二个“其次”是相对于上一个“其次”而言,故实指“第三”,领出的六句中,“既而”等于“后来”,“俄而”是指时间极短,相当于“顷刻”;后三句是对前三句作说明:“尻”是肛门,“体”夹在“首”和“尻”之间,故这里是用以喻指“第二阶段”。所以“再次一等的”是认为:物(主要是指生命物),是从“无”到“有(生)”又到“无(死)”的,故而是既承认物与物彼此有别(有分),又认定此三者(三阶段)是个统一的过程,也就可视为无别。——这不就是对《齐物论》说的“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做一个“解释性”的发挥吗?又,此六句中的后三句乃是抄自《大宗师》,那里说:“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接下的“孰知”句意思很明白了:作者把前文论述的意思归结为“有无死生是一体的”,并且这就是他的观点,所以表白说,谁懂得这道理,我就把他看做朋友。——“之一守者”等于说“乃是同一个东西”:这里,“之”字相当于“为”、“是”;“守”是职守义,“一守”是喻指看似不同的东西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读懂“是三者”(指上述三种人)领出的末尾几句,需要的是这些知识:“公族”是泛指当时的王族;“昭景”是楚国王族昭氏、景氏的合称,“甲氏”也是楚国王族;“著戴”和“著封”分别是“以有职务而显赫”和“以有封地而显赫”的缩略表达。——注意:末句“非一也”是说:他们同是公族,不过姓氏不同罢了。

1、 第二段,头三句是断言生命是无常的、暂时的,即是“移是”(这是作者生造的词语):“生”字前面的“有”字是获得义;“黬”字是借作“黡”(音同:都读“厌”),指人脸上的黑痣,这里用作动词,等于说“长出黑痣”;“披”是分开、披露义;所以这三句同时起到了给“移是”下定义的作用,可翻译为:生命的出现就如人脸上长出一颗黑痣,是某个东西从某处分到这里来表露了;因此该叫“移是”。——下文是说明,生命不是认知对象,是不可知晓的。注意:

“尝言”领出的三句是说:我曾经说过“移是”是不可能言表的,惟其如此,生命是不可知晓的东西。——“尝”、“非”、“所”、“虽”四字,依次相当于“曾经”、“不是”、“可以”、“唯”;“尝言”的“言”相当于“说”,主语是“我”,省略了;“所言”的“言”是言表、说清楚的意思。

接下四句是用两个比喻说明“不可知”的原因。“腊者”是指年底举行的祭祀典礼;“膍胲”是指牛百叶和牛蹄子;“可散而不可散”是说:这两者可以吃,当然可以分给大家吃的,但作为祭品,又不能分给大家吃了。所以前两句是喻示说:对象本身是个“矛盾体”,那就不好认定它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后两句是说:去参观宫室的人(“观室者”),总想把它的前殿(“庙”)和后宫(“寝”)通通了解清楚(“周”),可这时候内急要去上厕所了(“适其偃”:“适”是去义,“偃”指厕所;“其”是衬字);未言之意是:结果自然是目的落空。可见这是比喻说,人的主观条件也使得人难以认识生命。末句“为是举移是”该怎样解释,我真拿不准,好在不懂也无关紧要了;但我有个想法:这个“举”字是谈论、揭示的意思,故此句是说:去认识“移是”,就如这两种情况;真意在言外:“移是”,也即“生”,其本身是矛盾的,加之人去认识它又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这样,你哪能真地知晓它呢?补说一下:前头的“为是”等于说“就是如此”:“是”是指代前举二例,“为”字是联系动词,相当于“就是”;为了承接上文和突出“为是”,就把这二字提前了。

3、第三段是终于对“移是”作陈述了,所以先说一句:但还是让我试着讲一下“移是”问题吧(“常”是借作“尝”,试一试的意思)。接下七句,三层意思(每层意思都用“因以”句做归结),则是作具体交代。这七句可从我的译文获解,就只指出这几点了:“乘”是升、登的意思,这里相当于“生发”。“果有名实”字面义是“果真有名又有实”,但明显是说:真地把是非观念运用于实际,也即真去对外界事物作是非之分的话。“因以己为质”句的“己”字前(可以认为)省去了一个“以”字;“质”有验证义,这里引申为“检验标准”的意思。后句中的“使”字是连词,相当于“假使”;“以”字后省去了“之”字(指代“意之所属”);“节”指节操。“以死偿节”的“偿”是回报义,此处相当于“殉”。——“若然者”后面的话好懂,末句是以《逍遥遊》篇中这两句为根据:“蜩与学鸠笑之(大鹏)曰:……之二虫又何知。”“同于同”,我以为后一“同”字本是指“蜩与学鸠”见识相同,就借以指谓那两个“见识同样低下的家伙”了。

 

辨析

1、我对本章第二段的解读太与众不同了。“腊者”之前的几句,《今注》和《方注》是这样标点的:“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尝言移是非所言也虽然,不可知者也”两书的译文分别是:“有生命,乃是气的凝聚,晓然分辨说是非不定。尝说是非不定,本来是不当说的。但是,这个道理不容易知道。”“生命忽然而生,犹如锅底结出一块烟灰,顷刻之间离散而死,又会移此生命到他处。想谈谈‘移是’的具体情形,但却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不必征引它们的对词语的注释了,这两个译文都让人“莫名其妙”,是“明摆着的”。——此段末句,两书的译文是:

“这些[同体异名的情形]都像是非的移易不定。”“为了说明‘移是’的大致情形,就举了这些实例。”

2、第三段,《今注》的译文是:“请让我说是非的不定。这是以生为根本,以心智为标准,因而造生是非;果真有名实的区分,便以自身为主;使人以自己为节操的模范,而以死来报偿节操,像这样,便以炫耀为智,以隐晦为愚,以通达为名誉,以穷困为耻辱。是非不定,是现代人呀,是如同蝉与小鸠一般见识呀!”——《方注》的虽然大不一样,也不征引了。

 

【译文】

古时候的人,在对宇宙的认知方面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了。表现在哪里?那就是:有人认为宇宙最初根本没有物。这种认识自然是最高的了,到顶了,无以复加了。次一等的,是认为最初倒是有物,但物的出生同时就是死亡,死则是返回到生:这自然意味着他们已经认为(物与物)有分别了。再次一等的,是认为最初没有任何物,后来才生出物来,只是生出的物又立即死去;就是说:无物是头,生物是身子,死亡是屁股。谁能懂得有无死生其实是一回事,我就跟他交朋友。以上三种认识尽管各有不同,但其实没有什么差异,如楚国王族中昭、景二姓是因世代为官而显赫甲氏是因世代显赫他们似乎不一样,但作为公族却是相同的

生命产生,犹如人脸上长出一颗痣来,是从什么地方“分到这里所以可说是“移是”(“移到了此处”)。我曾经说过,“移是”是不可以言表的;惟其如此,也就是不可知晓的。这就像是:年终时举行大祭,祭品有百叶和牛蹄子,当然可以分给大家吃的,但作为祭品又是不可以分给大家吃的(因此,那究竟是什么就不好说了);又像是:参观王室的人总想把它的前殿和后宫都看个清楚,但正好这时内急要上厕所了(既如此,他对王室将会一无所知)。去认识“移是”就如这两种情况

但还是让我试着讲一下”的问题吧。这是虽然把生命当本根,但却视慧为老师于是就生发了是非观念;果真把是非运用于实际,就会自己的观点当检验是非的标准;而人一旦把坚守是非立场当作节操,就会以死殉节。这样的人,自己对世人有用为聪明,以自己对世人无用为愚昧,以通达为荣耀,以困厄为羞耻这样看“移”,就是当人,不过与蜩与学鸠共同讥笑大鹏样,是“之二虫”同样无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