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庚桑楚篇》解说(1·5)

(2018-04-27 19:03:46)

1·5备物以将形,藏[]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不见其诚己而发,每发而不当业入而不舍,每更为失。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闲之中者,鬼得而诛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

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费者,唯贾人也,人见其跂,犹之魁然。与物穷者,物入焉;与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兵莫憯于志,镆鎁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

 

【解说】

这三段话没有直接联系,但大致说来,内容都是讲人的道德境界,所以《今注》视为同一章的三个自然段。我认同这个处理。三段都不好懂,都要一句句地解说。

1、 第一段:

头三句是个排比句,所以第二句中的“不”字应是衍字,从意思看也是的。前两句对仗得很工整:“备物”无疑是“准备物资”的压缩,“藏虞”与之对言,就该是“藏敛思想”的简化(“虞”有思虑义,用作名词就是指思想);“将形”是说将养身体(“将”是养息义),“生心”与之对言,当是“生息头脑”的意思(“生”有养育义,即这里是用作“将”的同义词;“心”与身体对言,是指思维器官);“以”是虚词,可以重复,这里都是介出目的。可见第一二句是讲“修身”。——于是第三句好懂了,是转而讲待人问题,大意就是“将心比心地待人”:“敬中”的“中”是指“内心世界”,即自己的欲念;“敬”是尊重、敬重义,故“敬中”意味着确认自己欲求的必然性、合理性;“达彼”即“达到他人”,自是了解他人的意思。此句中的“以”字同时带有“据以”的意思了。

接下五句(到“不可内于灵台”句为止)是把前三句作为总体进行评论:开头的“若是”等于说“人若是做到了这样”。这几句的意思好懂,只是不可死扣字面,需要注意的是:“万恶”是指各种祸患;“滑成”的“滑”是扰乱义,“成”是指已经形成的事物、局面,此处自是指前三句陈述的“已经形成的品德状况”;“内于”是“进入”义;“灵台”即内心、心灵。“天”与“人”对言,各指什么,可想而知。

末尾两句,字面上是说:美好的胸怀,是有所持守却不知道持守什么,亦即不刻意持守某些信条为什么要这样定义一下“灵台”?我以为,这是对前文表达的意思做个“让步性说明”,因为前八句的意思可归结为:人一旦具有开头三句所说的品德,就不会因实际的不幸遭遇而改变观念;但庄派又同时认定,一切都是变化的,人的观点、信念也会、并且应该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因此,做翻译时,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指明这一点。

2、 第二段:

开头四句是两个对仗得不够工整的条件复句:第一句(分句)的“见”字是接触、遇见义(即是今天还说的“见火就着”的“见”),“发”是显现、呈现出来的意思;第二句的“当”字是道德评价词,恰当、公正义;所以前两句是一个条件复句,句义是:心中没有诚意(而发出)的言行,不管怎样都是不正当的,不能得到公允。请注意两点:一是“每”字确实可以不要,加上这个字,是强调“每次都如此”,蕴涵不管你怎样伪饰都无济于事的意思;而是头句中的“己”字或是衍字,或是“已”字之误又本来在“而”字之后,错位到前头了。——于是知道了,后句的“业”字是借作“孽”,指危险、邪恶的想法;“入”是特指进入到了内心;“不舍”是说不摒弃;“更”是更换的“更”,特指“将原先的危险想法更换为另一个,而不是舍弃之”;“为失”等于说“都是过失”。可见前句是教人言行要出于真心诚意,后句是说一旦生发邪思恶念就要立即抛弃,不可只是发现不对头了就另想一个坏主意来取代它。

接下四句就是字面义:“诛”是谴责、惩罚的意思;“鲜明”、“幽暗”(“闇”同“暗”)都是用作名词,指处所;这里让“人”、“鬼”对举,后者当是指“潜在的、看不见的人”,也即行为者自己的良心。——最后两句是从上文得到的“启发性结论”,说:可见唯有既知道别人会怎样评价自己的言行,又有良心的人,才能独立行事而不犯(道德)错误。

3、 第三段中难字多:

“劵”本有疲劳义,又通“拳”,挚爱义,所以“劵内者”是指看重从而努力于内在品德修养的人(“内”指内心,也即德性;修养德性自是因为珍视美德,但是很苦的,故曰“卷内”);相应地,“劵外者”就是指喜爱因而努力于聚敛财富的人。

“行乎无名”是对“卷内者”的评价性陈述,自是说他行事很务实而不追求形式和名声(“名”是“实”的对立面,又有名声义);相应地,“志乎期费”必是说“心里想的就是敛财的事”(“志”就是心思;“费”是费用、钱财义,故“期费”是“预期到来的钱财”的缩略语)。

“唯庸有光”是即使平庸,也有光彩的意思:“唯”是即使义;“庸”是平常义;后句的“贾人”即商人;“跂”是踮起脚的意思。注意:这两句是分别对“卷内者”和“劵外者”作评论,只是后句评价的话用两个分句表达,一句讲别人对他的印象,一句讲他自欺欺人。

“与物穷者,物入焉”句是说:与众人始终站在一起的人,众人也就归顺他(“物”是指众人,“入”是接纳义);后句中的“且”字是“穷”的反义词,暂且的意思,“其身”的“身”是自己义。

“无亲”的“亲”字相当于“爱”;“尽人”的“尽”字是绝义,故“尽人”可译作“自绝于人”。——末尾三句只提示一点:“憯”有锋利义,也有惨痛义,用作动词,就是刺伤义了;其他难词,参看译文可以获解。

 

辨析

1、 第一段,《方注》的译文是:“准备适当的物质来奉养形体,退藏于不思虑的境地来修养身心,敬修内心来感化外物,如果这样做还遭遇各种灾祸,这都是天意,并非人为所致,它不足以扰乱胸中浑成之德,也不能侵入内心。心灵有所自主而又不知持守什么,而且不可有意地持守。”——《今注》的,字面上多有不同,意思则差不多,就不征引了。

2、 第二段中的“业”字,《今注》训作“事”,《方注》训作“世事”;“更”字,《今注》未作注释,《方注》注曰:“更:更加。”两书给出的头四句的译文分别是:“自己还把握不住便向外奔驰,每次外驰都失去御制,外物扰入心中而不去,更丧失了本真。”“自己没有产生真实的感情而妄发,所流露出的感情往往都不适当,世事入扰于心而不能舍弃,对天性的损害更为严重。”——你若认同我的解说,就会说两位译者都完全没有读懂原文吧?

3、 第三段,《今注》做了八个注释,其中三个是:“与物且:与物龃龉(褚伯秀说)。‘且’同阻。”“无亲者尽人:人而无亲则人道绝(林希逸说)。‘尽’,绝。‘尽人’即弃绝人。”“兵莫憯于志,镆铘为下:兵器没有比心意更锐利的,镆铘利剑还在其次。”因此,它末几句的译文是:“不能容人的就没有亲爱,没有亲爱的就弃绝于人。兵器没有比心意更锐利的,镆铘利剑还在其次;伤人没有甚于阴阳的,充满于天地之间。并不是阴阳来伤害他,乃是受到心意的驱使。”——从译文看,《方注》对每一句的结构的理解,同《今注》完全一致,就不征引了。

 

译文

足够的资以将养身体纷乱的思虑以生息头脑尊重自己的欲念以了解他人:人做到了这样还遭受各种患难,那全是偶然天灾,决非祸,所以不可以因之而怀疑自己现有的德性,不必对不幸的遭遇耿耿于怀。尽管美好的胸怀有所持守却不知道持守什么,亦即不刻意去持守某个固定的观念

不是出自真心意的言行一定总是不恰当不公正的;恶意邪念一旦侵心中而不立即摒弃,不管怎样变换都是犯错误。在光天化日明目张胆地做坏事,人人都会谴责;在隐蔽之偷偷地做坏事,自己的良心就会谴责。人只有既知道别人会怎样评价自己的言行,又真有一颗善良的心,才能独立行事而又不犯道德过错

努力于内在德性修养的人,行事务实而不追求形式和誉,对身外之物贪得无厌的人,则心里想的只是敛财之事。行事务实而不追求形式和声誉,即使显得平庸也有光辉;心里想的只是敛财之事,即使是经商之人也只会是别人认为他是在踮着脚尖走路,他自才以为他是魁伟之人。始终与众人站在一起的人,众人也会归服于他;只能与众人暂时共处的人他连自己都容纳不下,那还能容纳别人呢?不能容人的人没有,没有的人也就是自绝于他人。兵器没有能够伤害人心,从这一意义莫邪宝剑也只能算是下等兵器;敌寇没有比阴阳更大,因为任何人都无法逃天地之间。由此看来,人不是受敌寇的戕害,而是受自己的邪恶之心的戕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