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庚桑楚篇》解说(1·2-2)

(2018-04-22 15:13:03)

1·2-2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老子曰:“子自楚之所来乎?”南荣趎曰:“唯”。老子曰:“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南荣趎惧然顾其后。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谓乎?”南荣趎俯而惭,仰而叹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老子曰:“何谓也?”

南荣趎曰:“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

老子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女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无由入,可怜哉!

 

【解说】

1、 这段话是记叙南荣趎真去向老子求教了和他初见老子时两人的对话。重心自是两人最后的表白,这之前的部分,要注意的是:头句中的“赢”字相当于“背”、“担负”,所以“赢粮”是说“背着干粮”。老子头句问话中的“楚”字是指庚桑楚,故“楚之所”可翻译为“庚桑楚那里”;南荣趎回答的“唯”字是所谓的“应答之词”,相当于今天说的“是(的)”、“对”。老子第二句问话字面好懂,但用意不好讲。我的体认是:他已经看出了,南荣趎是个失去了自然本性的人,是来请教如何找回人的本性的,因此,他的问题和要求乃是当今世人的普遍问题和要求,他可说是作为此类人的代表前来讨教的,于是故意说上这样一句问话,试探南荣趎的悟性。南荣趎对老子第二个问题的反应是“惧然顾其后”,这好理解:他误以为自己身后真地跟来了许多人。老子因此问他“你不明白我这问题的意思吗?”难的是该如何解释南荣趎对老子此问的反应和回答。我的想法是:他先“俯而惭”(这个“俯”当是指低头,不是指“俯身”),是因为他顿时领悟到了老子那问话的意思,于是为自己此前没有领悟到以致“惧然顾后”而羞愧;他接着“仰而叹”出那样两句话,则其实是解释说:我今天未能立刻领悟到您那问题的意思,以致没有做回答,是因为我心里老想着我想要请教您的问题,可还没有向您提出来。我这样想的根据是:他说的“今者”,乃相当于“刚才”;“忘”字不是忘记义,而是借作“亡=无”,故“吾忘吾答”的意思是“我未作回答”;后句“因失吾问”是解释原因,即是说:那是因为我正在想我还没有把我要向您请教的问题提出来。——《史记·平津侯主列传》:“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此话中的“忘”字自当训“无”;“失吾问”无疑可以是“我还没有提出我的问题”的意思;老子听了南荣趎这话后,竟然只是问“何谓也”,则说明我这理解可能符合实际,因为以老子的洞察力,南荣趎这话如果是别的意思,他是不会这样提问的。

2、老子问“何谓也”,实际上是要南荣趎把想问的问题说出来,所以南荣趎的回答是陈述他的“三言”(“言”有“问”的义项)。他的陈述好懂,只是要注意:开头四句中的“乎”字是表示商榷的语气,可译作“吧”;“知”通“智”,但也用作动词了,应翻译为“表现得有智慧”;“朱愚”的“朱”,我以为是“大”义;“愁”是“使受苦”的意思;“我躯”、“我身”、“我己”都相当于“自己”,使用三个不同说法只是进行修辞;“伤彼”的“彼”是与“己”对言,可译作“对方”。——末句的“愿”字是希望义;“因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看在我与庚桑楚先生有师生关系的份上”;“而问之”的“问”通“闻”,告诉义,这里自然最好译作“赐教”。

2、老子听了南荣趎的诉说后讲的几句话,请注意:第一句头上的“向”字,是表示过去时间的副词,相当于“刚才”;“见”的宾语应是“神色”,但未说出,因为有了其实是定语的“眉睫之间”四字,听话人就能领悟到的。第二句“吾因以得汝”是说:我就据以看出了你的心事:“得汝”的具体含义,只能从语境中悟出。第三句“今汝又言而信之”是说:现在你又说了这番话,就更证明我的想法不误:“言”是指南荣趎说了上面那番话;“信”是证实义;“之”是指代他心中对于南荣趎“心事”的推断。接下说的“规规然”是“自失貌”,“惘惘乎”是指茫然若有所失的样子;“亡人”是指失去家园的人,此指失去了精神家园。“揭竿而求诸海也”只可能是说:举着竹竿去探测大海的深度(“揭”是举起义),即是比喻地说对前途毫无信心,心中一片茫然。——其他难字可从译文获解。

 

【辨析】

1、 整个这段话的难点,无疑是:老子为什么向明明是单独一人前来的南荣趎提问“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听到老子“子不知吾所谓乎”之问后,南荣趎为什么是那样的反应?但《今注》和《方注》都不做注释,不予讨论。——后一点,两书给出的译文是:“南荣趎低头羞惭,仰面叹息说:‘现在我忘了我的回答,因而忘了我的所问。’”“南荣趎羞愧地低下头,又仰头叹息说:‘现在我忘了我应该怎样回答,因而也忘了我要问的问题。’”

2、 对南荣趎陈述“三言”时说的那番话,《方注》做了三个注释:“朱愚:谓愚痴。”“彼:他人。”“因楚:通过庚桑楚的介绍。因,凭借。”《今注》则说:“朱愚:犹专愚,无知的样子。‘朱’通‘铢’,钝(胡远濬说)。”我以为这些注释都“不到位”。其实,“朱”是“株”的本字,指树干,相对于枝叶,是整个树的最粗大壮实的部分,所以这“朱”字必是“大”义,将“朱愚”翻译为“大笨蛋”,可说“十分准确”。——《今注》給“亡人”做的注释是:“亡人:如流亡之人(宣颖《注》。)”这就近乎误注了:“流亡之人”多半不是指失去了“精神家园”的人,而在这里,老子正是用“亡人”来比拟南荣趎失去了精神家园的状态。

3、 老子的问话“何谓也”,《今注》翻译为:“怎么讲呢?”《方注》翻译为:“你说的是什么意思?”——这同南荣趎给出的回答“对接不上”,足见译者没有读懂前文,又忽视了同后文的“对接”问题。

4、 老子最后说的那几句话,《方注》的译文是:“刚才我看你眉宇之间的表情,就知道你心中挟有‘三言’,你现在讲的这番话又证实了我的推测。你那失神的样子如丧父母,就像高举着表识到茫茫的大海中去寻找一样。你是个丧失情性的人,多么迷惘啊!你想返归自己的情性而不知道如何做,真是可怜啊!”——《今注》的多有不同:“刚才我看你眉目间的神色,我便得知你的心意,现在又从你的话得到证实。你茫然自失的样子好像丧失了父母,如同举着杆子去探寻大海。你像流亡的人呀,迷惘啊!你想回复你的性情而不知所从,可怜呀!”

 

【译文】

南荣趎背负干粮,走了七天七夜来到老子的住所。老子说:“你是从庚桑楚那儿来的吧?”南荣趎说:“是的。”老子说:“怎么带着这么多人一起来呢?”南荣趎听了,惊讶地回过头去,看自己的身后。老子说:“你不明白这话的意思吗?”南荣趎先是低下头来带愧色后仰面叹息,说刚才我没有做答,因为我在考虑我还没有把想向您请教的题提出来

老子说:是什么问题?

南荣趎说:我不表现出聪明才智来吧,人们说我是个大笨蛋;表现出聪明才智吧,又反而会苦了我自己会伤害人,但行则是反而苦了自己仗义就会伤害对方但我仗义的话,同样是反而苦了自己我该怎样避免这种两难的处境呢?这三个问题是我南荣趎最感苦恼,希望您看在我同庚桑楚先生有师生关系的份上不吝赐教。

老子说:“刚仔细你眉宇之间的神色就很了解了你的心思了,现在听了这番话,就更证明我的推想不误。你这茫然自失的样子,如丧考妣,又像举着竹竿想去探测大海深度的人(对前途毫无信心)。你可说是一个失去了自我的人,迷惘而不知所之!你一心想你的真情本性却不知从何做起真是可怜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