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秋水篇》解说(10·1-7)

(2018-02-03 17:58:29)

 10·1-7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解说

1、河神这一次提的问题,一般都直译为:(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以道为贵呢?或者:那么,道又有什么可贵的呢?但上文海神颇详细地论述的正是“以道观之”的“良好效益”,也即道的“可贵之处”,河神听后怎么会提出这问题呢?这颇不好理解。——因此,我感到这译文一定不到位。我思考后得到的认识是:在河神看来,海神说的“以道观之”确能帮他解决“何为”与“何不为”的问题,但那是道的“工具性价值”,他还想弄明白,人得道、行道以后会有什么实际好处,于是就又发此问。所以他这问话的意思是:那么,道会给得道者本人带来什么好处(故而要看重它)呢?从海神的回答看,似乎正是如此。

2、海神回答前三句是分三层递进最后才直接针对了河神问题注意:“知道者可以翻译为“知道的人”,但我以为,将这个“者”字理解为表示假设关系,这三句就是陈述规律性的事实了,可能更好一些。明于权”的“权”是“权变”的“权”,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原则的意思,毫无贬义不以物害己“以”字是表示原因,相当于“因为”,“物”是指外界环境(“物我两忘”这说法中的“物”)接下用至德者领起的四句是申述他“不以物害己”到了何等程度,所以就是字面义,但当然是“比喻性的说法”(其中“热”字是烧义,“贼”是杀义)。——“至德者”就是指谓“知道者”,之所以改用这个称呼,我以为是因为“德”通“得”,故说“至德者”是要强调他“完全地得道了”。

3、“非谓”后的五句则不大好懂,且多有误解,须详作解说

“非谓其薄之也”句:这里,字是指代水火、寒暑、禽兽,“薄”字是用作动词,是由“微小”义引申而来的“轻视”、“看不起”的意思所以此句是说:这不是说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样训释这个“薄”字,此句好地承接上文几句可能让人误以为”(至德者是没有肉体之身的神仙,于是加以说明,说不是那意思

察乎安危”句头上的“言”字是呼应前句的“非谓”二字,故相当于“而是说”,所以领出的四句既是用来预防上面四句可能产生的误解,又是正面申述“至德者”达到上述四个“弗能”的原因。这里要注意:“察”是识别义,“宁”是安宁义,“谨”是恭敬、善待义,故这四句有两层意思,分别讲行己与待人:第一、二句是说他(“至德者”真正分得清哪是哪是”(因此具有对于“危”的承受力),以致罹祸也好,得福也好,都能保持心情安宁、平静第三、四句是说别人背弃他也好,随顺他也好,他都总是恭敬地善意地对待之(“去就”同安危、祸福 一样,也是一对反义词,指别人对他的态度),所以也就没有人会伤害他。

③顺便指出:“至德者火弗能热”等四句话,《齐物论》中王倪状写“至人神矣”的那几句话,说法基本一致,意思更是全同,这说明,“知道者”、“至德者”和“至人”,在庄派那里是“全同关系的概念”,这种人在俗人看来是神人,神人则是至人的志怪式的文学夸张

4、“故曰”的八句话,不再是讲道的可贵之处,而是申说如何,也即怎样做一个“至德者”了。注家们对这几句的解很不一致,我的体认是 

前三句是所谓的“重言”,即是征引来的权威言论意思是:要在内心里保持你的自然本性(“天”),外在的行为表现则因应人为的社会规范(“人”),因为人的德性乃决定于前者的情况(“德在乎天”)。——明显是变文重复开头三句话的意思:“天在内”就是知”;“人在外”就是明“权”故而“不以物害己”;“德在乎天”就是挑明“知道者”同“至德者”在实际上(外延上)是重合关系。

②接下三句是对前三句作解释和发挥注意:头句“知”字是显露、表现义,而且知乎人同后面的“本乎天”、“位于得”三者同构,所以不可“人之行”连读(这“之行”乃是“知”的补语或者说后置状语,而且此“之”字通“于”)。因此,这三句的正确翻译是:(就是说,)在行为层面“之行”)可以表现得像是世俗之人(“知乎人”),但要植根于自己的自然本性(“本乎天”),把自己定位于有德之人位于德”:“分别是“立”与“德”的借字——如此解读这三句,才能承接上文,并且承接得“天衣无缝”,是吧?

③结尾两句是作总结,又是作叮嘱:“蹢躅”即“踯躅”,“徘徊”的意思,所以蹢躅而屈伸是分别着眼于前后、上下的“动而不进”“全方位地比拟”前六句定义的那种世俗之人的行止、状貌、心态;“反要”“语极”也基本同义“要”指要领、关键,“极”指极点、准则,此处都是喻指为人的根本,即道与德“反”“返”“语”“悟”,“反要语极”是说:躅屈伸时总是念念不忘、牢牢记住自己作为人的根本。——这样收尾,从“文章学”看,也是“恰到好处”的

 

【辨析】

1、河神这一次提的问题,《今注》翻译为:“那么为什么还以道为贵呢?”很明显,译者忽视了我前面提到的那个问题:按这译文的理解,河神此问就是在问海神已经详细论述过的问题了。

2、对“非谓其薄之也”,《今注》注曰:“薄之:轻犯(成《疏》);迫近(林希逸说)。‘薄’,迫(王先谦《注》,引申为触犯(曹础基说)。”翻译为:“并不是说他迫近它们而不受损伤方注则说:“薄:迫近。之:指代水火、寒暑、禽兽。”译文与《今注》全同。——我不明白,薄之怎么会同时蕴含“而不受损伤”的意思?

3、察乎安危以下四句,《今注》的译文是:而是说他能观察安全和危险的境地,安心于祸患与幸福的处境,进退却很谨慎,所以没有能加害于他的。——《方注的几乎全同

4、“故曰”以后的八句,《今注》的译文是因此说:天机藏在心内,人事露在身外,至德在于不失自然。知道人的行为,本于自然,处于自得的境地时退时进时屈时伸,这就返回了道的中心而谈论了理的极致。 方注的是:“因此说:‘天性蕴藏在心内,人事显露在身外,道德以自然天性为根本。’懂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变化,以顺应自然为根本,处于自得的境地,进退屈伸自如,就可以返回到大道的关键之处,并谈论大道的极致了。”——两个译文都不能让人读懂。

 

译文

河神说:“既然如此,那么,道会给得道者本人带来什么好处(故而要看重它)呢?

海神回答谁真懂得了大道就一明白事理,明白事理,就一会通晓权变,通晓应变,就一定不会在环境而损伤自己所以真知道者,也即)至之人,是烈火不能烧伤他,洪水不能淹死他,严寒酷暑不能让他生病兽不能让他致残的这倒不是说他不在乎这些伤害,而是说他能够识别哪是安哪是危,故而遭遇常人所谓的也好也好他都心情安宁平和,而且别人对他疏远、背弃也好,对他亲近、随顺也好,他都总是恭敬善意地对待之,以致没有人会害他。所以说:要在内心里保持你的自然本性,外在行为表现则因应人为的社会规范,因为人的德性乃决定于前者的情况这也就是说,在行为层面可以表现得像是世俗之人但要植根于自己的自然本性,坚定地把自己定位于有德之人换言之,踯躅屈伸时要念念忘、牢牢记住自己作为人的根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友人诗:老牛
后一篇:友人诗:交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