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知北游篇》解说(15-12)
(2018-01-25 17:22:09)
15·12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䪠也,而况今之人乎!
“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解说】
1、颜渊问话中说的“将”字,明显是“迎”的反义词,据此可以推知必是“送”义;末句说的“其游”是什么意思?从前两句说的“将迎”涉及的似乎是“人情往来”中的礼节,和后文的“将迎”句明显是讲人和人的关系看,应能想到颜渊是问:那么人和人究竟该怎样交往呢?就是说,会猜想到这个“游”字是交往义,不过应作更宽泛的理解:这里是泛指个人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一查字书,发现“游”字的一个释义是:“同遊,交往。《左传·隐公三年》:‘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真是高兴。这是读古书或外文书时常有又特有的乐趣。
2、孔子的前六句回答不好懂,特别是第三、四句。我的理解是:
①他这是在回答“人该如何处理同外界的关系”的问题,所以“外化”、“内化”的“化”都是变化义,“外化”是指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作适当的调整;“内不化”则是指个人的内心情感始终保持一贯而不变化。明乎此,“内化”和“外不化”的含义自然也清楚了。——用“古之人”和“今之人”的对比来立论,一是因为庄派把古人看作保有自然本性的人,今人则是丧失了自然本性的人,二是因为孔子喜欢褒古非今;所以这头两句实际上已经最简明地回答了颜渊的问题:坚守“古之人”的原则,即“外化而内不化”,就是“游”亦即待人接物的正确态度。
②第三、第四两句是一起对“外化而内不化”作具体说明:“与物化”就是“外化”(“物”是泛指“他人”,故常相当于“众人”、“外界环境”);“一不化”是说在“外化”也即“与物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自己(内心情感)不变。注意:这个“一”字是指“自己”(《庄子·徐无鬼》:“上之质,若亡其一。”其中的“一”字就是自己义);第四句是对“一不化”作解释说:他自己“不化”就在于总是“安”,即无论外界环境化或不化,他都是心安的、快乐的(所以我在这两句之间打冒号。“安”字有“快乐”的义项)。——于是知道了,这两句是申述“古之人”如何对待“物”(即外人、环境),所以第五、六句就反过来,据以说明他会受到“物”的怎样的“反作用”,意思是:这样,别人哪会与他“相靡”,一定是对他“莫多”的。注意:这里的“安”字是疑问副词,相当于“岂”、“怎么”;“相靡”的“靡”字是借作“磨”(就是《庄子·齐物论》中说的“与人相刃相靡”的“靡”,是“刃”的同义词);“莫多”与“相靡”对言,自是“不多加责求”的意思(“多”用作动词是看重义,蕴含“期望颇高”的意思;“莫”用作副词相当于“不”)。
③接下讲“狶韦氏”(必是皇帝之前的一个帝王)等四个古代帝王的句子,不仅来得突兀,而且意思不明,确实难懂;所以注家们都不做注释,只是把“囿、圃、宫、室”四字改作双音词后照搬到译文中,这样的译文自然“不贯气”。我细想后得到的认识是:承上文读来,这是说:因此,“古之人”,也即“与物化者”,一定是与外界环境和谐相处的,具体说,他总是处在这四位君王“作用所及”的范围之内;只因前后都省略了关联词语,所以显得同上下文都没有联系了。——这样说,当然是因为庄派已经预设了古代乃是“至德之世”,至于这里为什么分别用了“囿、圃、宫、室”四字,我猜是作者想同时暗示:这种和谐状态存在的范围是越来越小的。因此,对这里说的“宫”和“室”不可就按本字作解。
3、接下的长句“君子之人……而况今之人乎”,似乎又来得突兀,其实不然:上文是论述“古之人”一定同外界环境和谐相处,到此,这意思讲完了,就转而交代“后来的情况”了。庄派认为,在古代社会,也即“至德之世”,是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所以此句用“君子之人”领起,是为了省去例如“自从连‘汤武之室’都没有了,人们有了君子和小人之分以后”这样一句话,径直用“君子”也“以是非相䪠”(小人一定更甚)来说明:到了有“君子”的社会,人们的“交往模式”就倒了过来,变为“内化而外不化”了。——这里请注意两点:一,“故以是非相䪠也”句头上的“故”字是借作“固”,必定义;“䪠”是借作“击”(音同通假),攻击义;此句前插入一个“若儒墨者师”句,我以为是为了附加这个意思:儒墨两家的先辈是君子中最好的君子了,也不免相互指责对方;所以后面说“而况今之人乎”,这“今之人”其实是“小人”的代称,因为庄派是不主张对人作君子小人之分的,他们提到“小人”时,不言而喻地省去了“他们所谓的”这样一个定语。二,到此为止,古人和今人的“交往特点”都讲过了,所以接下又说“圣人处物不伤物”领起的三句,是总结正确“处物”(与他人相处)也即“交往”的根本原则,从理论上回答颜渊的问题(末句头上的“为”字相当于“才”)。
4、“山林与,皋壌与”以后的话,明显与前文不相衔接,内容也与“交往”问题无涉,所以我认定为他文中的一段话被错接到这里来了,就放到了括号里。——这段话不难懂,我不详细解说了,只指出三点:①“皋壌”是指平原、原野。②“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句中的“逆旅”就是“旅舍”;“直为”可以是“竟然是”的意思,也可以是“只不过是”的意思,如何理解为好,请自行选择;“物”字明显是“其”字之误,指代上文说的“哀乐”。③“知遇”是说“能够知晓自己所能遇到的”,“能能”是说“能够做到自己所能够做到的”。④“务免”句是说:追求避免人所不能避免的事。⑤末句,我以为或者后一“知”字是借作“至”,或者前一“知”字是“众”字之误,故此句是说:期望所有人的知识从而想法都一样,那是不切实际的。
【辨析】
1、对颜渊末一句问话中的“其游”,《今注》和《方注》都做了注释,分别是:“其游:‘游’,游心,精神活动。‘其游’,指精神进入不将不迎的境界(曹础基《注》)。”“游:道理。”所以两书给出的该句的译文分别是:“请问怎样达到这种境界?”“请问这其中的道理。”——我以为,读到这个“游”字时,理当首先想到“交游”一词,两位译者是舍近求远了。
2、孔子开头说的六句话,《今注》共做了四个注释:“内不化:内心凝静(成《疏》。)“内化:内心游移。”“一不化:内不化(王敔《注》)”“安化安不化:意指化与不化都安然顺任。”它给出的后三句的译文是:“化和不化都安然顺任,安然和外界相顺,参与变化而不妄自尊大。”——对后三句,《方注》也有注曰:“安:岂,有‘岂所谓’的意思。”“之:指万物。相靡:相磨。”“多:求多,求胜。”其译文是:“对外与万物相推移的人,其内在的天性是始终不变的。何所谓化,何所谓不化?这种人怎么会跟万物相抵牾呢?一定无心求胜于物。”
3、末尾三句,《今注》的译文是:“直言无言,至为无为,要想使人所知的相同,那就浅陋了。”——《方注》的是:“最好的言论是无言,最大的作为是无为。要以自己的所知去齐同天下之人,使之无所不知,这种做法就太浅陋了。”
【译文】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听先生说过:‘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那么请问先生,人到底该怎样同别人交往呢?”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是外在行为表现(与时俱进地)变化,而内心情感始终保持不变;现在的人相反,是内心情感变化无常,而外在表现总是与环境不协调。与时俱进地顺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人,在有一点上却始终保持不变,那就是环境变也好不变也好,他内心总是安详而快乐的。这样,外界、他人怎么会同他作对呢?一定是不愿过多地责求于他的。(因此,古时候的人可说是一直处在)狶韦氏的苑囿中,黄帝的果林中,虞舜的宫室里,商汤、周武王的房舍里,(所以总是与外界环境和谐相处)。自从人们有了君子和小人之分以后,所谓的君子,例如儒家、墨家的先师门,也总是以是非相互指责攻击的,更何况现在的人呢!总之,圣人与他人相处是不会伤害他人的,不伤害他人的人,他人也就不会伤害他。就因为无所伤害,所以能够与他人既相送又相迎。”
[山林啊,原野啊,都使我感到无限欢欣快乐!可是欢乐还未消逝,悲哀就到来了。悲哀与欢乐的到来,我无法抵御,它们要离去,我也不能阻止。可悲啊,世人简直像是哀乐临时栖息的旅舍。人们只能知晓自己遇到过的事情,不能知晓自己未曾遇到过的事情;只能够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事,不能够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有所不知,也有所不能,这本来是人们所不可避免的,追求避免人所不能避免的事,岂不可悲!最好的言论是教人什么也不说,最好的行动是促人什么也不做;要所有人的知识和想法都一样,那种意图是肤浅的,不切实际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