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知北游篇》解说(15-8)

(2018-01-19 18:53:48)

15·8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于是泰清中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解说】

从开头是用“于是”领出下文看,这段文字应是接着上一章说下来的,但《今注》当作另一章了。我,为了解说的方便,也就接受这处理了。——从内容看,这段文字与本篇第一章很相近,也是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1、无始出场之前的叙述,有几处需要解释:①除了无为的一个回答中使用的那两个“知”字就是“知道”的意思之外,其余诸多“知”字(包括下文中的“知”字),应都是“了解”、“懂得”义。②泰清向无为提问的“子之知道,亦有数乎”句,该怎样理解?我以为,前句中的“之”字是副词,相当于“已经”;后句头上的“亦”字是表示语气减弱的语气词;充当“有”的宾语的“数”字,是“证据”义(从“列举……以资证明”的义项引申而来)。从无为的回答看,我这理解不会有误,因为他末句中说的“数”字也是证据义,前面又正是“列举证据”。③接下说的“泰清以之言也问于无始”句,其中的“之”字是代词,相当于“此”,“之言”指上面援引的无为的答话;无为问话中开头说的“若是”,可翻译为“这样说来”。④无始答泰清之问时说的“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两句,字面义是:(承认自己)不知“道”(故而不作回答),说明他已经在“道”内;(说自己)知“道”,则说明他尚在“道”外(四句话中的两个“之”字都是副词,相当于“则”)。⑤“于是泰清中而叹曰”句中的“中”字,一般认为是“卬”字之误(因为形近),而“卬”通“仰”。我认同此说:泰清听了无始的那种回答就“仰天而叹”,很合事理和情理。

2、接下征引的无始说的两段话(用两个“无始曰”引出,是表明那是先后两次说的),也有三处需要注意。①第一次开头说的三个复句,含“而”字的分句其实也都是条件复句,例如“闻而非也”无疑是说:如果竟“被闻”到了,那就不是道了(“而”字都相当于“则”)。另二句应仿此理解。②后面的“知形形之不形乎”究是何义?我只有个猜想:从上文看,头上的“知”字是“据此可知”的缩略表达;“形形”的前一“形”字是动词,表现、显露义,后一个是指代“道之形”;“不形”的“形”则是借作“行”,成功的意思;所以此句是承上文说:据此可知,想让大道显露出形迹来是办不到的。这理解还告诉了,下句就是字面义,理由是:道要是有了“名字”,就至少可以成功地“言”出它来了。③无始第二次说的那番话中,“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两句,该如何理解?我的想法是:这两句是从另一角度明确上两句的意思(前面可以添加“是以”二字),说:提问不该问的问题,那一定是白问了,对不该回答的问题做回答,那一定是答非所问的回答:“问之”、“应之”乃是“之问”、“之应”的倒文;“是”字是前半句的复指词;“问穷”和“无内”是作者临时自造的说法,前者字面义是“向穷于应答的人发问”(有人说这“穷”字是“空”义,就对此句的理解而言,是对的),后者的“内”字读纳,接纳义,故“无内”的字面义是“未接纳所问(而做出的回答)”。——结尾几句可据译文获解,不必解说了,只说一句:这个结尾的内容同整个寓言似不协调,以致全章的寓意都显得模糊了。

  

辨析

1、对前几组对话中的三个“数”字,《今注》做的注释是:“数:历历可言(林希逸说)。”但都翻译为“名数”。《方注》的注释则是:“数:名数。”它给出的那几句的译文是:“太清说:‘你所了解的道,也有名数吗?’无为说:‘有。’泰清说:‘它的名数是什么?’无为说:‘我了解道可以在尊贵之处,可以在卑贱之处,可以集中,可以分散,这就是我所了解的道的名数。’”——这同我的理解相去太远了。

2、我详细地做了分析的“知形形之不形乎”句,《今注》未作注释,《方注》做了个注释:“形形:谓孕育万物。前‘形’字,作动词,孕育,创造。后‘形’字,指有形体的万物。”两书的译文分别是:“知道造化有形的东西是无形的么?”“要知道能孕育出万物的道,它本身是没有形体的啊!”——无始答泰清之问时说的“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两句,《今注》翻译为:“不知道的是内行,知道的是外行。”

3、“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两句,《今注》有注曰:“穷:空(成《疏》。”其译文是:“本来无可问的却要去问,这是空洞的问;本来无可回答的却要强来回答,这是没有内容的。”——《方注》也有个注释:“穷:孔洞。”其译文是:“无法问而去问道,这是空洞而无意义的询问;不须应答而去答,这是心中没有真道的表现。”


译文

于是,泰清问无穷说:“你懂道吗?”无穷回答:“我不懂。”又问无为。无为回答说:“我懂。”泰清又问:“你说你已经懂道,可有证据?”无为说:“有。”泰清说:“证据是什么?”无为说:“我知道,道是可以尊贵,可以卑贱,可以聚合,也可以离散的。这就是我说我已经懂道的证据。”

泰清拿无为的上述回答去请教无始,说:“这样说来,无穷说他不懂道,和无为说他懂得道,究竟谁对谁错呢?”无始说:“说不懂,是因为懂得深刻,说懂了,则说明他懂得肤浅;说不懂,是因为置身道内,说懂了,则说明他还处在道外。”于是泰清仰天叹息,说:“说不懂才是懂,说懂其实是不懂啊!有谁懂得不懂的懂吗?”

无始说:“道不可能听到,听到了就不是道;道不可能看见,看见了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传,言传出来了就不是道。据此可知,让道显露出形迹来是不可能办到的啊!因此,道是不该有名称的。”无始又说:“对别人问道作回答的,是不懂道的人。就是那问道的人,也一定不曾听说过道。道无可问,有人问也不该回答。无可问之问,那必是不会有回应的提问;不该作答的回答,那必是答非所问的回答。以答非所问的回答应对不会有回应的提问,这样的人,对外不能观察广阔的宇宙,对内不能了解自身的本原,所以不能越过那高远的昆仑,也不能遨游于清虚宁寂的太虚之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