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知北游篇》解说(15-6)
(2018-01-15 20:42:00)
15·6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徧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解说】
1、这个寓言开头五组对话,只是起引出庄子最后发的议论的作用,但其中有个难解处:东郭子说的“期而后可”是什么意思?我以为,凭着这两点:一,他这话乃是针对庄子用“(道)无处不在”来回答他“(道)恶乎在”之问而发;二,听了他这话后,庄子是连续地具体指明道在何处;可知他这必是说:总得有希望在某个地方找到道,亦即道是可期的,才可以认定道是确实存在的。于是进而知道了:这个“期”字是预期、期望义,“而”相当于“才 ”,“后”主要不是从时间上说的,而是从逻辑上说的,“可”是“可以肯定道存在”的压缩表达。从事理上看,这理解也不会有误:“无所不在”意味着“身边就有”,但问者却感到哪儿都看不到,故发此问。——请注意:①“蝼蚁”、“稊稗”、“瓦甓”、“屎溺”四者体现的顺序是:动物--植物--无生物--废物,但在庄子,这个排序不含道德评价的意思。②高级的东西是以低级的东西为基础的,必包含着低级的东西,所以庄子说“在屎溺”,仅仅意在说明“其他东西中就更有道了”:可见这个寓言的主旨就是宣讲至道“无所不在”。③东郭子后来的提问,使用的是“何其下邪”、“愈下邪”、“愈甚邪”这种字眼,说明在他心中,“道”是圣洁的,理应只存在于“高贵之地”,就是说,他误把“道”看作是道德范畴了。就因为如此,听到庄子的“在屎溺”的回答后,他惊愕了,“不应”了。
2、庄子接下说的话,前一段中,含“每下愈况”的一句很不好懂,按历来注家的注释:“正”是市场监督官官名,“获”是某监督官的名字,“监市”是指与屠宰有关的办事人员,“履”是指用脚踩,“狶”就是猪。更难解的是“每下愈况”四字。这些,我也说不清,只好按我的理解“姑妄译之”,读者可从我的译文看出我的“想法”。——接下的“汝唯莫必”句,其中的“唯”字和“莫”字都是副词,前者表示祈使,后者相当于“不要”;“必”是动词,固执义,此指“固执地局限于研究某一物”。此句是针对“寻道”的方法、途径而发,所以后句说:没有那个事物能逃出“道”的管教,也即任何一物都体现着“道”。再后面几句可从译文索解,就不做分析了,只交代一点:“至道若是”句中的“是”字是指代“无乎逃物”这个“规律性事实”。
3、庄子说的后一段话很难懂,但可大致地肯定:他是用难懂的话语解释说:想要认识“道”,就不要“必”(“莫必”);质言之,可以、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在万事万物中去体悟道,因为道是无所不在的,而且万物是流变的,齐一的。——凭着这看法,我以为这段话是表达这样四层意思:
①从头一个“尝相与”句到“调而閒乎”句为止,是设想人在不可能“有为”,因而也就自觉地“无为”时,会是怎样的生存状况。——头句“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其实是做假定,说:试想我们一起处在根本就没有可以对之施行“作为”的对象的地方(“无何有之宫”,这个“宫”字相当于“乡”);接下五个用“乎”字结尾的句子(此“乎”字是表示推测语气),既是描述那时的生存状态,更是用这“设想的状态”说明客观世界的无穷与齐一。注意:“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句中的“而”字,是表示“领有”的代词,相当于“你的”(所以不用“汝”字了),故该句是说:那么我与你就会看法一致,简直不知要在哪里停下来施行作为了;所以下句说:我们恐怕只有一起搞“无为”了;接着就进而描述“无为者”的境界。据此看来,本篇作者认为,“无为”是以“万物齐一”论做理论根据的。这很合逻辑:“有为”就是有意地促使别人“变得”同自己一样,若是承认、相信自己与别人本来“齐一”,那就没有“变他”的必要性,自然不会产生“有为”的动机了。
②从“寥已吾志”起,到“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为止的五句,是描述“无为之人”,实即得道之人的心胸和境界,因此也就是指出“莫必”对主体自身的“效益”。注意:“寥已吾志”是“吾志寥已”的倒装(“寥”是“寥廓”义;“已”通“矣”);三个“不知”句是状写“恬淡虚静”、“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的状态:“不知”前面的“而”字都是转折连词,所以三句都表达一种“矛盾状态”;“无往焉”其实是说“无所不往”,“去而来”中的“而”字相当于“还”。——接下的“仿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两句,我真是不懂,又未见到我能接受的解释,对不起,只好不解说了。
③接下用“物物者与物无际”领起的五句,是把“无为者”也即得道之人,看作“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人,指出他的“物物”其实是“物际”,亦即不仅是让“物”为其所用,而且这是建立在正确看待物与物的分际、差别的基础上。——“物际”的“物”字就是“物物”的前一“物”字,也是用作动词了,支配的意思,但这里的“支配”是指“主观认定”,故“物际”是说:事物之间有无界限、分际,取决于他的认定;质言之就是:他可以把没有界限看做有界限,把有界限看做没有界限。注意:在“不际之际,际之不际”两句中,“际”字是动词,“有界限”的意思,“之”字相当于“则”。
④从“谓盈虚衰杀”起直到结尾几句,就是字面义,是具体申说“物物者”是怎样“不际之际,际之不际”的:在他看来,万物是齐一的,又都在变,所以别人(一般人)以为某物是x,他能看出非x的一面。——我以为,四个“彼”字是泛指“物物者”的“对方”,后面的“为”字是“认为”义,四个“非x”是陈述“物物者”的看法。又,领头的“谓”字前面理当有个“所”字;“衰”与“杀”应是对立关系,但“衰”不是“杀”的反义词,所以这个“衰”字必是“隆”字之误。
【辨析】
1、开头五组对话中的“期而后可”句,《今注》没有作注,翻译为“指出一个地方来”。我猜测,译者只是根据庄子的回答乃是“指出一个地方”,就这样翻译了。——《方注》做了个注:“期:通‘奚’,何处。”其译文是:“更具体地说,道到底存在于哪些地方呢?”
2、庄子说的“尝相与游乎……而不知其所穷”,《今注》的译文是:“试着一同来遨游于无何有的处所,混同一体而论,道是没有穷尽的吧,试着一同来顺从自然无为吧!恬淡而安静吧!漠然而清虚吧!调和而悠闲吧!我的心志寥廓,无所往而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去了又来却不知道要停在哪里,我已经来来往往却不知道哪里是终结,飞翔于辽阔的空间,大智的人与道相契而不知道它的究极。”——《方注》的,只是前三句有较大的区别:“试着一起去游历虚无的道境,让我们一同沉默无言,就不会有所穷尽了!试着一起顺应无为吧!”
3、含四个“彼”字的最后五句,《今注》和《方注》都有注曰:“彼:指道。”《方注》的译文是:“说起盈虚衰杀,道能使万物有盈虚的变化,而自身却没有盈虚之别;能使万物有隆降的变化,而自身却没有隆降之变;能使万物有始终,而自身却没有始终;能使万物有聚散,而自身却没有聚散。”——《今注》的意思全同。我不做辨析了,只问一句:为什么最后说这样几句?这意思同上文有联系吗?
【译文】
东郭子问庄子:“道究竟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总得能在某个地方找到它才可以说有它呀。”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会在这样下等的地方呢?”庄子说:“在稊稗里。”东郭子说:“怎么还下一等了呢?”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东郭子说:“怎么更下一等了呢?”庄子说:“在屎尿里面。”东郭子听了,就不再说什么了。
庄子说:“先生这样问我,根本没有触及到道的本质。一个名叫获的管市场的官员问屠夫是怎样用“踩猪”的方法知道猪的肥瘦,得到的回答是:脚踩猪身,从头部向后挨次踩过去,越是偏后,就越能弄清情况。(按这道理,)寻找道也就不要只限于研究某一事物,因为没有哪个事物不体现着道。其实,不止‘至道’是这样,表达一般规律的名言也是如此,就如‘周、遍、咸’这三个词,尽管名称有别,所指却是相同的。
“试想我们一起处在一个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吧,我与你就会看法一致,因为那时我们都会不知要在哪里停下来(施行作为)了,就会一起过无为的生活了,就会都恬淡而又寂静,广漠而又清虚,调谐而又安闲了!就都会说:我的心多么寂寥啊,我可以无所不往却又不知道该去哪里,可以去了以后又回来却不知道回到哪里,我已经来来往往不知多少次却不知道哪里是我最后的归宿:我像是遨游在虚旷的境域,即使大智的人来了也不知道哪里是它的终极。(要知道,)物物的人与外物是没有界限的,而外物之间是有界限的,这说明他的“物物”乃是“物际”:把没有界限看做有界限,把有界限看做没有界限。就是说,在他看来,所谓的盈虚隆杀其实是人们的错觉:一般认为是盈虚的可能并非真是盈虚,一般认为是隆杀的可能并非真是隆杀,认为是本末的可能并非真是本末,认为是积散的可能并非真是积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