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成本疾病”
(2018-01-13 05:06:59)“成本疾病”
我们发现,有些东西变得越来越贵,有些东西却越来越便宜,这个世界真的看不懂了。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成本疾病”。
在今天,我们发现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手机、汽车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与此同时,理发,听一场音乐会、一场讲座的价格却越来越高。
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在经济学理论中该现象叫做“成本疾病”。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与他的同事威廉·鲍恩进行了一项研究:为什么搞艺术的文化组织总是财务吃紧?最终,他们得出了一个简单却震惊经济学界的结论:
艺术工作者其实是与工厂里的工人在同一个劳动力市场内竞争的。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工人的工资水平随之上涨;与此同时,艺术工作者的工资也随之上涨,如若不然,他们就要辞职跑去工厂做工了。但艺术工作者工资的上涨并未伴随着生产率相应提升。
比如,两百多年前演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需要四位音乐家演奏8分钟;今天演奏也大致需要这个时间,而且可以预料,即使在遥远的未来,这一曲目的演奏时间也不可能被压缩。由此可见,过去几百年,音乐家在演奏莫扎特弦乐四重奏时的“生产”过程从未改变,“生产”效率也从未提高。
那么,四位演奏家的收入该如何提高?——只能提高门票价格。
由此,鲍莫尔将社会分为“进步部门”与“停滞部门”。他认为,“进步部门”生产率相对快速的增长将导致“停滞部门”出现相对成本的不断上升。比如,手表、冰箱、空调、洗衣机、汽车等制造业属于“进步部门”,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制造成本也快速下降,而理发师、厨师、音乐家、大学教授等属于“停滞部门”,其他领域劳动效率的提高,将间接带动“停滞部门”工资的上涨。
也就是说,凡是服务行业,尤其是那些机器难以进入、手工成分较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存在“成本疾病”现象。
曾有人统计过英美国家大学学费的上涨速度。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本科生的学费为3500美元,到2010年,每名大学生支付的学费了20500美元,年增长率超过6%,远高于美国的通胀水平,按照这种趋势,至2035年美国顶尖私立大学学生的学费将接近20万美元。
在中国,同样能够感受到“成本疾病”的存在,比如,这几年中国大中城市出现的天价“月嫂”,就是典型的“停滞部门”。
那么,应该如何治愈“成本疾病”?
鲍莫尔教授认为,“成本疾病”根本无法治愈。而且在未来30年,我们的生活质量将持续恶化,因为与生活质量有关的许多服务将会变得更加昂贵,而批量生产的物品将会变得越来越便宜。
今年,最热的技术名词是“人工智能”。在未来,机器人很可能替代生产线上的工人,这意味着技术将使“进步部门”的生产效率继续提高。与此同时,技术还能够改造“停滞部门”。如果机器人医生、机器人律师、机器人精算师问世,那些原本收入高、属于“停滞部门”的工作,便会演变成“进步部门”。
但毕竟有些工作机器难以替代,我想不会有人乐意花上千元听机器人演奏的音乐会。如果下周末,鲍勃·迪伦将在美国举办一场音乐会,估计全世界将有很多人飞往美国,去听那场昂贵的音乐会。
所以,未来社会将有两大特点,一是广为普及的先进技术,二是大规模的“成本疾病”现象。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吴晓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