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道篇》解说(6-7)
(2017-09-19 17:31:24)6·7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解说】
这是一篇小议论文,句子结构比较奇特,又少关联词语,所以很难懂。事实上,注家们的标点就多有不同,从他们给出的译文简直看不出作者究竟想说什么。——我以为:①解读这种短文要分三步走:先在细读的基础上“揣摩出”作者想要申述的主旨意思;然后以这“猜想”为指导对字句作进一步的“训诂工作”;最后,调整所得“想法”,务求获得自己认可的“达诂”。②这段话的主旨似乎是:书不过是话语(言论)的可见可闻的载体,但道是不可以言传的,因此,不可能从书上得道,世人以为仅靠读书就可以得道故而“贵书”,那是认识的误区。
1、凭着上述猜想,我对前一部分达到这些认识:①八个“贵”字都是可贵、重要义,但有几处是用作动词,“看重”、“以……为贵”的意思;头句是个判断句,其中“世”字是指谓世俗之人,可简称“世人”,“道”字是引导或教导义,“道者”是指“教导人如何做人者”,可翻译为“人生指导”,“世之所贵”是它的定语;所以此句直接是说:世人(所)看重的人生指导是书。这当然也就是说“世人贵书”,故而翻译为“世人十分看重书,以之为人生向导”,一定更切作者本意。②第二、三、四句是一起指明世人“贵书”的原因:“过”是“超过”义,“语”是名词,指“话语”,“意”指话语表达的思想内容。所以这三句的意思是:书不过是记录了话语而已,所以世人看重书其实是看重话语,而话语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表达了人的思想。注意:“语有贵也”句中的“有”字无义,只起增加一个音节的作用。③接下三句是做转折,指出书尽管能够“载意”,但不能“载道”:两个“随”字本是跟从义,这里引申为追求、探究的意思,故“意有所随”直接是说人的思想总是在探究着什么,但暗含“寻根究底个没完”的意蕴;因此,后句的真义是:思想的探究终于会指向那样的对象,它是不可以言传的;未言之意是:那就是“道”。④到此为止,只是不言而喻地论定了“书不载道”的意思,接下追加一句“而世因贵言传书”,是明白地批评说:但世人却因为看重话语(“言”)就对(仅仅是记载了话语的)书本也加以传扬。注意:“言”字后面理当有个“而”字的,由于句子头上有个“而”字,为免重复就略去了;“传书”的“传”是传扬义。——末了又加三句,是顺便对世人的上述糊涂表现表示不屑:“世虽贵之”的“之”字是指代“书”;下句中的“犹”字是表示某情况持续不变,即是“音犹在耳”这说法中的“犹”,相当于“一直”;“足”字明显是后来某个浅人添加的,因为作者无疑是用“不贵”呼应上句的“贵之”;再下一句是交代“我不贵(之)”的原因、理由,意思是:因为世人看重的并不真是书的可贵之处(头上的“为”字相当于“因为”;前一个“其”字是复指“世(人)”,后一个是指书)。
2、后一部分好懂得多:①头两句是针对书是可看可读亦即有形有声可见可闻之物这两个特点而发,“感叹地暗示”:通过这种自身就是凭借视听器官就可以达到的东西,何足以认识无形无色无名无声又“广广乎”“渊渊乎”的“道”啊!注意:头上的“故”字是个发语词,即相当于“夫”;这里特意用个“名”字来与“声”相对,是因为《老子》中有“道恒无名”句。②“悲夫”句是明确地哀叹世人竟误以为通过读书就可以得道:此句中的“以”字是动词,相当于“以为”;“为”是连词,相当于“就”;“得彼之情”的“彼”字在这里是指企图通过读书来求道的“读书人”的“对方”,即他探究、追求的对象,故而是指“道”;“情”字是本性,本质义(同于6·4章中“此仁义之情也”句中的“情”字)。③结尾长句中的“果”字是“果真”义,“知”通“智”,“岂”字是表示反诘的副词;“世”字前头的“而”字是第二人称代词,与“世”是同位关系。所以此句可这样翻译:既然凭借形色名声不足以达至大道的本质,那么实际的情况必然是智者不愿谈论大道,谈论大道的人都不是智者,这样,你们世人哪还能够认识大道呢?——“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两句见于《老子·五十六章》。
【辨析】
1、对这段话,《方注》做了两个注释:“随:寄寓。”、“知:同智。”它前一部分的译文是:“世俗之人认为最值得珍视的载道工具,就是书籍。书籍不过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但这语言文字也有它的可贵之处。语言文字之所以值得珍视在于它有些意思,不过这些意思是寄寓在外的。寄寓在外的意思,实际上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可是世俗之人却因珍视语言文字,便把书籍流传下来。世俗之人虽然以之为贵,我却认为不足珍视,因为他们所珍视的并不是真正值得珍视的东西。”——你觉得译者读懂了原文吗?
2、《今注》只是指出此段有两处文字“见于”哪里,可说没有做注释。它后一部分的译文是:“因而,可以看得见的,是形和色;可以听得见的是名和声。可悲啊,世人以为从形色和名声就可以得到事象的实情!假如形色名声果然不足以确知事象的实情,那么知道的不说,说的并不知道,但世人又怎样了解呢?”——这译文对你读懂原文有帮助吗?为什么?
【译文】
世人十分珍视书本,以之为人生向导,但书不过是记载了话语而已,所以世人珍视的其实是话语;话语确有其可贵之处,那就是它表达了人的思想。(问题在于,)人的思想总是有所探求的,而且探求不止,所以话语终于会达到那个界点:它之外的东西是不可以用言语来传授的。但世人却仅仅因为珍视话语就传扬书本了。因此,尽管世人重视书本,我却从来就不重视,因为世人看重的其实并不是书本真正的可贵之处。
要知道,用眼睛看就可以看到的,只是形状和颜色;用耳朵听就可以听到的,只是名称和声音。可悲啊,世人竟以为凭着形状、颜色、名称、声音就足以把握到他们想要达到的大道的根本!既然凭借形状、颜色、名称、声音等决不足以把握大道,那么实际情况必然是智者不愿谈论大道,侈谈大道的人则都不是智者,这样,世人哪还能够够认识大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