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天道篇》解说(6-4)

(2017-09-13 18:53:27)

 

6·4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六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解说】

1、这个寓言是让老聃当面批评孔子的仁义理论,说孔子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有误全文中心思想全落在老聃最后说的那番话中,前面的叙述虽多难字,但即使错解了也不影响对主题的认识。

2、头句中的“西”字是“去西边”的意思,“周室”是指周朝旧宫室;“谋曰”可译作“提建议说”,“徵藏史”是掌管典籍的史官(“徵”通“征”,“征藏”是同义联合机构的合词)“免而归居”的“免”是指卸任官职(多指被罢官)“则试往因焉”可翻译为:不妨去请他帮帮忙(在这里,“则”是表示顺承关系,“因”是依靠义,“焉”相当于“之”)。——“老聃不许”的“许”是答应、应允义,“不许”是说没有答应帮忙;“繙《六经》以说”的意思是:反复征引六经上面的话,想据以说服老聃(“繙”有杂乱义,也有翻阅义;“六经”是指诗、书、易、礼、乐和春秋等六部经典);“中其说”的“中”是动词,打断的意思;从后句是说“愿闻其要”(“要”指“要点”)可知,“大谩”的意思“说得太繁琐、啰嗦”。

    3由于孔子肯定了六经的要点就在仁义,所以老聃就追问孔子:仁义的本吗?从此开始实质性的对话。孔子作了肯定回答(“然”)后,接着就进行论证说君子要是不仁,那就不成其为君子,要是不义就不能立身社会可见仁义是人之为人真人”)的本性,失去了仁义,君子还能干什么呢?——这个论证,在今天看来该说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要予证明的是“仁义是人的本性”,孔子实际进行论证的,是“仁义君子亦即真人的本性”。注意:不成”“不生中的“成”和“生”是同义词,都是“生成”义,这里则都是“不成其为君子”的意思:“真人”即真正的人,孔子显是用作君子的别名。“又将奚为矣”句,同“……,必也……”句式一样,前面也略去了“如果不如此的话”这样一个“不言而喻”的“句式暗示的条件分句。

    4、老聃没有在意孔子偷换论题只是追问孔子“何谓仁义”,孔子则用“中心物恺,兼爱无私”八字概括仁义的本质。——注意:中心物恺是内心坦白,毫无防人之心的意思:中心内心”,“物恺之误(“恺”是借作“铠”)。很明显,从内容上说,前句是后句的补充和发挥:人人“兼爱无私”,自然也就谁都不会对人设防了。所以“中心物恺”也是陈述人的一般本性,因为这是讲“不妨人”,是从消极的方面讲“如何待人”,就提到“兼爱无私”前面说了。——我甚至怀疑,是因为下句中有个“无私”,作者就特意地把“中心无铠”说成“中心物恺”了。又,“此仁义之情”的“情”字相当于“本性”、“本质”。

5、老聃听了孔子的回答,立刻指出:“意,几乎后言。”意思是:噫!你后一句值得商榷(古时一句话可叫“一言”,如“一言以蔽之”;“几”通“讥”稽查义)。接着申说理由因为“兼爱”不切人性实际的,人无私正是有私心的表现。注意:由于在孔子说的“兼爱无私”句中,“无私”和“兼爱”是同位关系,所以老聃就用两句话分别作批评两句的内容自当一致,即是指出:“兼爱”其实不会是兼爱,“无私”其实是“有私”据此可知,“不亦迂乎”的“迂”是不切实际的意思(《国语·周语下》:郤犨见,其语迂。”)——“无私焉,乃私也”,在老学派那里不是实证命题,而是辩证的“分析命题”,因为“有无相生”是他们的公理。不过我以为,这也可视为事实判断:“爱”不仅仅是情感,更是人类意志行为的“行为指令”,总是有原因和目的的,其原因和目的离不开个人主体“自己”的广义的“利益”所以“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乃是每个人从自身体验和对他人的观察中得到的结论,简直带有了“自明性”;既如此,也就毋庸讳言,从学理上说,“爱”确实与“私”不可分,确实是“无私也,乃私也”在这里是“兼爱”的反义词,故相当于“偏爱”。《楚辞·离骚》:“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王逸注:“窃爱为私。”。孔子和儒家学派当然不会看不到这个简明的事实,只因他们强调道德是人的本质,才说“兼爱无私”。因此我要说,孔子和老聃的这个对话,是两个秉持不同公理系统的人之间的辩论,因而谈不上对错胜败,只是从“理论深度”上看,可以说是老聃更为深刻。还有,老聃只说“几乎后言”,足见他对孔子说的“前言”,即“中心物恺”没有异议。这是否说明把这一句理解为“不怀疑、预防别人有害己之心”了?因为局限于这意思。它也同意,所以不予批评从庄派的“人应按自然本性活动”这个主张出发,只能得出人都是“无心而为”的结论,既推不出“爱人之心”,也推不出“防人之心”)。

6、老聃估计孔子无法反驳自己,就不待孔子答辩,转而向孔子提建议了。他知道,孔子宣扬仁义是人的本性,主要是针对居上位者亦即君主而发,即是为政治主张提供理论根据,目的是劝导君主以仁义治天下,而且,孔子一定预设人群是必须有人来“治”的,因之君主是不能没有的于是他明知故问说一句:先生您是想让天下人拥有一个好领导,是吧?然后又不待孔子回答,就罗列五个“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无需人为干预”的例子,以此启发孔子相信自己“替天下人操心”是多此一举最后才做教诲说:(因此,)您自己按照事物的本性去对待他们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行事也就再好不过何必劳心费力张扬仁义,像是敲着锣鼓寻找逃亡似的呢?噫!看来先生您在的本性问题上是犯糊涂了。——这里请注老聃说的“夫子若欲……不失其牧乎”句中的“牧”字,是指君主:当时人把“治民”比作“放牧”,“治民”的人称作“牧”因而君主是最大的“牧”接下用“则”字领出“固有”句,是针对前句而发,指出“这没有必要”:“则”字用在这里是表示“情况早已如此,以致不必或不能做某事了”(典型的例子是《论语·微子》中的这一句:“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五个“固有”都是“本来就有”的意思,暗含“非因人为,因此也就无需人去为它设计未来”的意思;常、明、列、群、立五字的含义请参看译文求解。

7、老子后面的话好懂①“放德而行”与“循道而趋”并言,前者是讲“行己”,后者是讲“教人”“循道”与“放德”是“同义异表”关系“放”通“仿”,相当于“循”遵从、按照的意思“德”和“道”都是指事物的本性规律“趋”是敦促的意思,可引申出“教化”义,此处同前句的“行”字后略去“己”字一样,后面省去了“人”字“偈偈乎”是形容着急用力的样子(“偈”是快速奔走义),“揭”有高举、张扬的义项“求亡子”是指追寻逃跑的人故此句喻意是:听到鼓声就越跑得快躲得隐蔽,你就越抓不到末句说“夫子乱人之性也”是说:您在人的本性问题上犯糊涂了(这个“乱”字是混乱、糊涂的意思)。

 

辨析

1、孔子答老子“仁义,人之性邪?”之问的那几句和答“何谓仁义”的三句,《今注》分别翻译为“是的。君子不仁就不能成长,不义便不能生存,仁义确是人的本性,还有什么指教?”“正心和乐,兼爱无私,这是仁义的实情。”方注则除了将“又将奚为矣”句翻译为“还有什么可值得怀疑的呢?”之外,另无区别。——这同我的理解大有差别,原因是两书作者都以为“物恺”的“恺”字是“和乐”义,“物”是“易”字或“和”字之误,又将“此仁义之情也”句中的“情”字训作“实”了。所以。我不敢说他们的解读一定有误,但相信我的理解更为可取。

2、老聃最后说的那番话,除去“则”字领起的五个“固有”句,《今注》的译文“老聃说:‘噫,危殆阿,你后面这些话!谈兼爱,岂不是迂曲!说无私,才是偏私。先生想让天下人不要失去了养育吗?那[你要知道]……。先生依德而行,顺道去做,就是最好的了;又何必急急于标举仁义,好像敲锣打鼓去寻找失去的孩子?先生扰乱人的本性啊!’”方注的是:“唉,这种浅近的言论太危险了!兼爱出于私心,离开大道甚远,不是太迂曲难通了吗?既有无私之名,说明胸中必定先有私。先生想要使天下不失去其养育吗?那么……。先生也仿效天理行事,顺着大道前进,这样做就是最好的了!又何必用力去标举仁义,好像敲着鼓去追捕逃亡之人一样可笑呢?唉,先生是在扰乱人的本性啊!”——这同我的理解相去更远了,我敢说他们“有误”了:把“几乎后言”的“几”字训作“危殆”,释“后言”为“后发之言”或“浅近之言”,认为“不亦迂乎”的“迂”是“迂曲”义,将“失其牧”解释为“失去其养育”,这些无疑都属“望文生义”的解释;“放德而行,循道而趋”也翻译得不到位,则是因为没有看出“行”和“趋”分别是“行己”和“趋人”的省略(老聃是针对孔子以教学为职业而说这两句话的)。将“乱人之性”译作“扰乱人的本性”,就简直不可原谅了:“人的本性”你能“扰乱”得了吗?老聃哪会扣这样的帽子?

 

【译文】

孔子想到西边去,好他搜集到的古书藏到当年的周王室。子路出主意说:我听说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中有个名叫老聃的人现在引退到家乡隐居,先生想要藏书,不妨请他帮帮忙孔子说:好。”于是前往拜见老聃,老聃不答应孔子的要求孔子就征引《六》中的说法,想据以说服老聃其间,老聃一度打断孔子说:得太繁琐说说要点就行了孔子说:要旨就在仁义二字老聃说:请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说:是的。君子要是不仁就不成其为君子;要是不义就不能立身社会可见仁义是人之为人的本性,离开了仁义,人能干什么呢?老聃那么,什么叫做仁义孔子说:“心里不怀疑别人有害己之心对别人则兼爱私,这就是仁义的本质老聃说:噫!你后面一句值得商榷。兼爱,这不切实际了!人人无私,其实正是自私。先生您好像是想让天下人有一个好的君主,是吧可问题是,天地原本就有自己运行的规律,日月原本就发生辉,星辰原本就各有其位,禽兽原本就各有其群,树木原本就各有其成熟期(因此,您完全不必为他们操心先生您按照您自己行事,依从事物的规律再好不过何必劳心费力张扬仁义,像是敲着锣鼓寻找逃亡似的呢?噫!看来先生您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是犯糊涂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