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在宥篇》解说(4-1)

(2017-08-14 17:48:03)

 

4·1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解说

1、这是本篇第一章开头两个自然段,请注意:前段头两句的主语当是自称代词“我”,省略了;两个“闻”字是“听说”义,不闻“不”字相当于“未”,但作者显是用“闻”和“不闻”来表达“(认为)应当”和“(认为)不应当”的意思。在宥”是作者造的一个合词及物动词“治”管治意义上的“治”的反义词,是同义联合结构:“在”是“……亦即固守其自身本然天性的意思,“宥”是宽容亦即“对……不加管束”的意思。所以两句是说:我只听说过应让天下人过安然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未曾听说过应该管治天下人。这是开宗明义地交代说:本文的主旨是呼吁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论证当权者理应实行“无为而治”。下两句是对头句作解释,前句的意思是:要让天下人过安然自在的生活“在之“之”字是指代“天下”)就是促使天下淫其性”,亦即不超出、放纵人的自然本性本是“使害怕”义,此处显是“使不去做什么”的意思;是从过分义引申出来的放纵义,前头的“之”字无义)。后句应仿此理解是改变义④再下面是一个条件复句(头上可以加个“若”字),是对第二句不闻作说明:要是天下人谁都没有超出放纵他的自然本性行事,也未改变自己作为人的常性,哪里还会有治天下这种事呢?此句中两个“不”字也相当于“未”;“有”是产生、出现的意思。——“治天下者”在这里非指治天下者其人而是指“管治天下人”这件事。

2、第二段是拿世俗认定的圣君尧王和暴君夏桀两人“治天下”果似乎相反,但在“非德也”这一点上又是一致的这个历史事实,来说明“治天下”总是不好的,必须反对,同时指出,“治天下”的制度不可能长久。——这几句好懂,需想到这三点①“欣欣”和“瘁瘁”后面的“焉”字相当于“然”②“苦其性在这里显压抑、困辱其自然本性(故使人“不愉”);“乐其性”与对言,放纵其自然本的意思从批判的眼光看,就是指行事浮躁而无节制,亦即“不恬”了(“恬”是恬淡、安静、坦然的意思)。联系到上文,可知“乐其性”正是上文说的“淫其性”的表现,由于人在“苦其性”时实际行为也总是体现着某种“性”的,只是非自然本性的表现罢了,所以“苦其性”乃意味着“迁其德”。可见这几句是“对应着”上文的论述而说的,所举事实确实起到了指证前述观点的作用。“非德也”等于不是人的常然德性的表现所以这一句表明,作者是把“应当维护人的常然德性”设定为公理的,即预定了这是参与讨论“治天下”问题的人都一致接受、认可的原则 末了说上一句“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我以为是要暗示这个意思:当人们都按人的自然本性活动时,本来不存在要不要“治天下”的问题的,主张“治天下”的人宣称“治天下”的目的是促使人去除、克服“非德”,但实际上,“治天下”正是迫使人们“非德”;“非德”是不可能长久的,因此,要求“治天下”简直没有任何说得过去的借口,“治天下”之事尽管出现了,但终将消亡。所以这一句并未离题,也是紧扣本篇主旨的   

 3、我还想交代三点“治”字也可用来天下太平的社会局面“天下大治”的“治”),这时“治”“乱”相对的表示状态的不及物动词“治天下”的“治”行为的及物动词,指对天下人的行实施“干预活动”所以“在宥”的这个意义下的“不治”,因此也就是“无为”而且这“无为”的一般意义是指“对他人不作为”,不问主观动机如何,也不管客观结果怎样因此,“无为而治”也有二义:可以是“君主无为,但却达到了天下大治”的意思(此“而”字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也可以是“以无为的方式施治”的意思(此“而”字是起把状语连接到中心语的作用)。在社会实际上存在“治乱问题”,因而社会管理者实际上是在对居民、百姓施“治”的时代,特别是君主制时代,论证应该“在宥天下”,也即“无为”,目的必定也是让社会达到“大治”,故其实是吁请、建议当权者实行“无为而治”。很明显,这时说的“无为而治”就兼有上述二义了:在对实现了天下大治的古代君作表彰和歌颂时,主要是第一义;在向现在的当政者提建议和要求时,主要是第二义(这时哪能要求他“不治”,只能建议他“如何施治”,故而“无为”必是对某些“治法”的概括)。

 

辨析

1、“在之也者……;宥之者,……句,《今注》翻译为:[人人]自在,唯恐天下扰乱了他的本性。[人人]安舒,唯恐天下改变了它的常德。方注翻译为:“所谓悠游自在,是怕天下的人扰乱自然本性;所谓宽容自得,是怕天下的人改变自然本性。”——两书都不认为或未看出“在之”和“宥之”是动宾结构,“之”字指代前句“天下(人)”故这两字不仅是交代“在之”和“宥之”的含义,同时也分别申述应该“在天下“宥天下人”的原因理由。

2、 昔尧之治天下……是不恬也,《方注翻译为:从前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使天下人都高高兴兴乐其这是心神不恬静”这同我的理解大不一样的思路是:“乐其性”若是“自然”的意思作者接下怎么会说“是不恬也”呢?不是该说“是至恬也”吗?因此,“乐”字在这里必不是“乐于”义,而是借作“耽”(“耽”也有快乐,喜好义),故而“乐其性”是“因欢乐而沉溺于也即放纵其自然本性”的意思,即同于上文说的“淫其性”。——这两句,《今注》的译文是:“从前尧管治天下,使天下人熙熙攘攘乐了本性,这是不安静啊!”“乐了本性”显是译者生造的、他自己也不懂的说法,说明译者被这一句难住了。

 

译文

我只听说过应天下人过安然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未曾听说过应该管治天下人天下安然自在也就是促使天下人不放纵其自然本性;让天下人无拘无束也就是促使天下人不违背人的常然德性行事。要是天下人谁都没有放纵的自然本性,也未改变自己作为人的常然德性,哪里还需要治天下呢?

从前唐尧治天下,结果是使天下人兴高采烈以至于任性而为,那其实是人心浮躁安;夏桀治天下,结果是使天下人忧心忡忡压抑、扭曲其自然本性,那样人们当然是痛苦难熬浮躁不安也好,痛苦难熬也好,都不合乎的常然德性人过着不合符合其常然德性的生活却可以长久地继续下去,天下都不可能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