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宥篇》解说(4-1)
(2017-08-14 17:48:03)
4·1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解说】
1、这是本篇第一章开头两个自然段,请注意:①前段头两句的主语当是自称代词“我”,省略了;两个“闻”字是“听说”义,“不闻”的“不”字相当于“未”,但作者显是用“闻”和“不闻”来表达“(认为)应当”和“(认为)不应当”的意思。②“在宥”是作者自造的一个合词,作为及物动词“治”(“管治”意义上的“治”)的反义词,故是同义联合结构:“在”是“让……自在,亦即固守其自身本然天性”的意思,“宥”是宽容亦即“对……不加管束”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是说:我只听说过应当让天下人过安然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未曾听说过应该管治天下人。这是开宗明义地交代说:本文的主旨是呼吁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论证当权者理应实行“无为而治”。③接下两句是对头句作解释,前句的意思是:要让天下人过安然自在的生活(“在之”的“之”字是指代“天下”),就是促使天下人不“淫其性”,亦即不超出、放纵人的自然本性行事(“恐”本是“使害怕”义,此处显是“使不去做什么”的意思;“淫”是从过分义引申出来的放纵义,前头的“之”字无义)。后句应仿此理解(“迁”是改变义)。④再下面三句是一个条件复句(头上可以加个“若”字),是对第二句说“不闻”作说明:要是天下人谁都没有超出、放纵他的自然本性行事,也未改变自己作为人的常性,哪里还会有“治天下”这种事呢?(此句中两个“不”字也相当于“未”;“有”是产生、出现的意思。)——“治天下者”在这里非指“治天下者”其人,而是指“管治天下人”这件事。
2、第二段是拿世俗认定的圣君尧王和暴君夏桀两人“治天下”的后果似乎相反,但在“非德也”这一点上又是一致的这个历史事实,来说明“治天下”总是不好的,必须反对,同时指出,“治天下”的制度不可能长久。——这几句好懂,但需想到这三点:①“欣欣”和“瘁瘁”后面的“焉”字都相当于“然”。②“苦其性”在这里显是说压抑、困辱其自然本性(故使人“不愉”);“乐其性”与之对言,自是“放纵其自然本性”的意思,从批判的眼光看,就是指行事浮躁而无节制,亦即“不恬”了(“恬”是恬淡、安静、坦然的意思)。联系到上文,可知“乐其性”正是上文说的“淫其性”的表现,由于人在“苦其性”时实际行为也总是体现着某种“性”的,只是非自然本性的表现罢了,所以“苦其性”乃意味着“迁其德”。可见这几句是“对应着”上文的论述而说的,所举事实确实起到了指证前述观点的作用。③“非德也”等于说:这都不是人的常然德性的表现;所以这一句表明,作者是把“应当维护人的常然德性”设定为公理的,即预定了这是参与讨论“治天下”问题的人都一致接受、认可的原则。
【辨析】
1、“在之也者,……;宥之也者,……”两句,《今注》翻译为:“[人人]自在,唯恐天下扰乱了他的本性。[人人]安舒,唯恐天下改变了它的常德。”《方注》翻译为:“所谓悠游自在,是怕天下的人扰乱自然本性;所谓宽容自得,是怕天下的人改变自然本性。”——两书都不认为或未看出“在之”和“宥之”是动宾结构,“之”字是指代前句说的“天下(人)”,故这两句字不仅是交代“在之”和“宥之”的含义,同时也是分别申述应该“在天下人”和“宥天下人”的原因、理由。
2、
【译文】
我只听说过应当让天下人过安然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未曾听说过应该管治天下人。让天下人安然自在,也就是促使天下人不放纵其自然本性;让天下人无拘无束,也就是促使天下人不违背人的常然德性行事。要是天下人谁都没有放纵人的自然本性,也未改变自己作为人的常然德性,哪里还需要“治天下”呢?
从前,唐尧管治天下,结果是使天下人兴高采烈,以至于任性而为,那其实是人心浮躁不安;夏桀管治天下,结果是使天下人忧心忡忡,压抑、扭曲其自然本性,那样人们当然是痛苦难熬。浮躁不安也好,痛苦难熬也好,都不合乎人的常然德性。人过着不合符合其常然德性的生活却可以长久地继续下去,那是全天下都不可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