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又春
赵又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567
  • 关注人气:7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天地篇》解说(5-6)

(2017-06-12 17:23:11)


    5·6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

 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脩远。]

 

  【解说】

这又是孔夫子的话,有三层意思,依次为三小节。

1、第一节是头两句。注意:“清”在这里是用作指谓人的一种好品格的用语,兼有清高、清明、清等义是清澈貌这两句无疑是申明“道”的深刻性和圣洁性,暗示浅薄之人是理解不了它的,凡夫俗子更会遭到它的拒斥。接下“金石不得无以鸣”,是比喻地说:因此,不怀着诚心、奏着仙乐求神,神明就不会回应你的请求一样,你不主动诚心求道,你是决得不到它的教诲的(“金石”即钟磬,是一种打击乐器,常在求神典礼上使用这里,“得”的潜在的宾语是“求神者的诚意”,“鸣”是喻指“道发声”,亦即做教诲)。据此可知,“万物孰能定之”句理当接在此句之后,意思是谁人能够强行得道呢?“定”字是借作“强”。《史记·伍子胥列传》:“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逸周书》:“兵强胜人,人强胜天。”两说法义同,足见前者中的“定”字同“强”)。——“金石有声,不考不鸣”没有歧义,是说:钟磬虽能发声,但不叩击它它也不会自动响起来(“考”通“叩”二者是“一声之转”),这意思同前接不上,足见是所谓的“插入句”,或是后人做的注释,羼入到原文中了。所以我将这两句放到括号中。

2、第二说得道之人必是具有最高道德的人承上文读来,头句说的“王德之人”显是指谓“得道之人”此节文字颇不好懂,须得细说。这个“王”,一般认为是借作“旺”,但“王”字本有大义,而且是“最大”义(《周礼·天官·䱷人》:“春䱷王鲔。”郑玄注:“王鲔,鲔之大者。”)所以头两句是说:有最高道德的人,是按其本性真情立身行事的,故而纠缠于俗务为耻,处事总是从本性情出发,因而智慧灵相通:这两句中的“素”字指本色,引申为本性;“逝”是“过往”义,引申为日常的立身处事,故“素逝”通俗地说就是“按本性行事”;“通于事”的“事”是指庸俗之事,“连”是连接、连比义;“立之本原”的“之”相当于“其”,“本原”即“本性”;“知”同“智”。②接下三句,第二句“其心之出”的“之”字同于上一段“心之大”的“之”,也是借作“至”“出”是出现、显露的意思;第三句“有物采之”,我以为是“对任何人都采取这种态度”的意思字是指人)③ 第二个“故”字引出的四句前两句条件句,意思是惟其如此,不合道义的地方非道”)不会有他这个人不合道德的行为(“非德”)就不能显示他的本性。注意:“形”是指他的形体,也即他这个人“生”字是产生、出现的意思;下句(和更下句)中的“生”字则是借作“性”;“不明”是说不彰显出来后两句是发明前两句:“存”字相当于“有”,“穷是穷尽义,“穷生”是说“把本性全部表现出来”所以说了这四句后就来个“点题式的”反问句:这样的人还不是有最大道德的人吗?④ 末尾几句是感叹和作赞扬:“荡荡乎”可翻译为“这样的德性真是崇高而又宽广啊!”“万物从之”是说民众都信从他前面的“忽然出,勃然进”是状写“从之”之速,等于说“只要他一出现,一有行动万物就……”。——末尾六个字可以去掉,可视为衍文。

3、第三节是讲道尽管既幽深清高但对人仍然有着极大的价值。这几句借助我的译文可以理解的,但我还是要请读者注意这几点:①“独”字在这里是表示范围,相当于“仅仅”;“见晓”的“晓”是“明”义,这里当是喻指道给予人指点“闻和”的“和”是“响应”义,这里是指谓道对人的提问的回答。②前一“故”字是发语词,领起的两句是对前两句作说明,其中的“而”字是呼应前两句中“独”字是表示时间的副词,相当于“才”;前句“物”“言之有物”这说法中的“物”,相当于“内容”,后句“精”是指事物的精髓部分,可译作“本质”两个“能”字都相当于“有”(这两句是因袭《老子·二十一章》的说法:“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竊兮冥兮,其中有精(情)。”)末尾三句中的“接”字是交往义,“至无”是说“等到(万物)简直毫无出路的时候”;“时骋”是说“当(万物)时运极好踌躅满志的时候”;“要其宿”是“劝阻(其)继续驰骋,要它停下来歇宿一下”的意思。后面的“大小、长短、修远”六字是衍文。

 

辨析

1、第一节,《方注》的译文是:“道安定得像是渊静的潭水,澄明得像清澈的流水。金石之器不得道就不会鸣响。所以金石之器虽然蕴藏着声响,但没有大道的叩击是不会发出声响的。万物感应无方,谁能确定它的性质呢?”——这同我的理解相去很远,但我自信我的理解更为可取。不说别的,认为“不”是指“不得道”,怕是说不过去;“万物感应无方”这意思是哪里来的,恐难说得清楚;几句话之间没有联系,简直归纳不出大意来,倒是很明白的。

2、第二节,《今注》的译文是:“盛德的人,怀抱纯素的真情而立身行事,不愿周旋于俗务,立身于本原,智慧可与神明相通。因而他的德行广远,他的心思起作用,乃是由于外物的交感。因而形体非道不能产生,生命非德不能彰明。保存形体,充实生命,立德明道,岂不就是盛德吗?浩大啊!忽然出现,勃然而动,万物依从呀!这就是盛德的人。”——《方注》的极少差别。我不作辨析了,但请读者注意:对“其心之大,有物采之”,两书都不对前句作注,又都认定后句是说明前句的原因;《今注》注释说:“‘采’犹感也,‘出’犹应也。”《方注》说:“采:交感,影响。”这样解释,有根据吗?

3、第三节,方注的译文是:“看起来昏暗不明,听起来寂然无声。但在这昏暗之中,却能看见光亮;在寂然无声之中,却能听到协和的音韵。所以大道虽然藏得深而又深,却能主宰万物;虽然神妙不测,却能处处发出精光。所以大道与万物应接的时候,道体虽然至虚却能满足万物的需求,能驰纵伸长而又能聚合收缩归于至虚,无论大小、长短、深远。”《今注》的少有差别。——这同我相去太远了,原因是:我认为这第三部分是讲道的价值,同时也是指出,人处在事业的低谷和顶峰的时候最需要道的指点,于是从这理解出发训诂难词难句,成功了,也就放心了;上述两书的作者则以为这一节仍然是对道的性能作描述,于是对词语也作望文生义的理解了。


   【译文
   夫子还说:幽深隐蔽,品质高澄明。因此,就像不怀着虔诚之心奏着钟磬之乐求神神明就不会赐福一样(其实,钟磬虽能发声,它它也不响的)不诚心向道也决会得到的教诲的,谁都不可能强求于它

  有最高性的人,总是率性而为,纠缠于繁琐俗务为耻,处事总是从本性情出发,智慧则与相通。因此性极其宽广,胸怀至为坦白,而且不管对谁都一样。惟其如此,不合道义的地方不会有他这个人不合道德的行为就不能显示他的本性;质言之,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是完全按本性真情行事只求建立德行,以求彰明道义。样的人不是德的人吗?他的胸怀多么宽广啊!所以只要他一出现,只要他一行动民众就立即响应,跟随奋勇前进——这就是有最高性的人。

道,看上去是那么幽微深远,听起来是那么寂无声正是在幽深处才见到它的光明寂静时才听到它的的要知道事物的实在内容就是藏它的幽深而又幽深的地方事物真正本质就是在玄妙而又玄妙时候会显现。所以道与相接相通的特点是:总是在人极其穷困潦倒之时才去满足人的需求,在人时运最佳志满意得之,却劝阻人停下来歇宿几天,修整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