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五蠹篇》解说(49·1)

(2014-07-12 17:20:06)

五  

 

49·1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解说】

    1、此篇被认为是韩非子的代表作,太史公司马迁说,秦始皇看到韩非子的《孤愤》和此文之后,就特别欣赏作者的观点和才华,亟望韩非能够为他所用。本篇也确实颇为全面地阐述了韩非的法治主张,而且逻辑严密,笔锋犀利,很有说服力。“蠹”就是蛀虫,“五蠹”是韩非对儒家等五类人的比喻性贬称,说“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则会国亡朝灭。因此就取“五蠹”作为篇名了。——“五蠹”的具体所指,是在本篇结尾处交代的,按冯友兰先生的理解,是:“学者或文学(儒家之徒)、带剑者(游侠)、言谈者(到处游说的投机政客)、患役者(逃避耕战依附豪门的人)和工商之人(工商业者);在这五种人中,为害最大的是儒和侠。”(见762页)

    2、这头一节是从历史的回顾出发,论证古代的经验不能应用于当今,治国方法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汤武征伐”句之前,完全是因袭传说讲历史,还没有“观点”,涉及的几个人名,读者一定是熟悉的,我就不介绍了。——这里,“人民”不是政治概念,相当于人,说“人民”只是为了多个音节;两个“有圣人作”,当读作“于是有位圣人出来,教人民……”:这个“作”是产生义;有两个“悦之”,只是后一个写作“说之”了;“渎”是指通海的大河(《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原注海者也。”故“决渎”是说疏通河道,使水流入大海。

    3、“今有”领起的话,就是陈述作者的观点了,而且立刻显露锋芒,说:(但是,)如果谁在夏朝时代还号召构木为巢,钻木取火的话,就必然会遭到鲧、禹的耻笑了;在殷、周时代还主张用鲧、禹的方法治水的话,就必然会遭到汤、武的耻笑了;同样地,要是谁在今天还赞美尧舜禹汤周武之道,就必定要遭到当今圣人的耻笑了。注意:“今……者”是一起表示假设;“夏后世”即夏朝:“世”有朝代义。——接下用“是以”引出的话,不是上文的推论,而是陈述当今圣人从上文提示的道理得到的启发,和采取的“今圣的做法”。注意这四句中:“不期”是说“不指望有从而更不依靠”,“修古”即“远古”(“修”有长义),但此处名词化了,是指谓“远古时就有了的治国之道”;“不法”的“法”是效法义,“常可”即永久适用的原则(“可”是适合义);“世之事”是指当代之事,亦即今天的实际问题;“因为之备”与“论世之事”对言,可知“因”是动词,依靠、凭借义,“为之备”是指“确实有用的办法、措施”(此“为”字是“有用”、“有助”的意思,《左传·成功十二年》:“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备”字是措施、办法)最后陈述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做法,讥讽地比喻为守株待兔式的行为,可说是神来之笔。

   【辨析】

    1、两个“今有……者,必为……”句中的“者”字,注家们都以为是用来构成名词性“者字结构”,故都翻译为“……的”,以致译文似乎意思不错,读来则语气不畅。但这不是翻译得不好的问题,其实是译者误解了这个“者”字,不知这里乃是用来配合句子头上的“今”字,一起表示假设关系;从义理上说,韩非子在这里予以耻笑的,并不是某个食古不化的人,而是不能与时俱进的僵化的思想方法。

    2、“是以”引出的四句,刘译是:“圣人不向往久远的古代,不效法恒久不变的常规,要研究当代的社会情况,并据此为它制定应备的措施。”陈译基本相同,张译有较大差别:“因此圣人不指望学习照搬古代的那一套,不效法常规的那一套,而是根据时代论事,制定相应措施。”——看得出“值得推敲”之处吗?

    3、提到本节的内容时,冯友兰先生说:“韩非接触到国家起源的问题……有巢氏和燧人氏都是中国原始社会发展的某些阶段的象征。韩非认为实有其人。他看不起人民群众的智慧,看不见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的成果,认为只有圣人出来才给人民解决了住和吃的问题,这显然是错误的。虽然如此,他的这种见解,还是把历史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这在当时还是进步的。” (见740页)我觉得冯先生这种评论并不中肯,不知读者的感想如何。

   【译文】

    在上古时代,人很少,禽兽多,人的力量敌不过禽兽蛇虫等动物,于是产生了一位圣人,教人们搭建鸟巢一样的房子来避免禽兽的侵害。人们为此高兴并且佩服他,就推举他为天下王,称他为有巢氏。那时候,人们食用的是瓜果河蚌蛤蜊等等,腥臭难闻,而且伤害肠胃,因此,人经常生病。于是又产生了一位圣人,教人用钻擦燧木的方法取得火种,吃烧熟的食物,从而除去了腥臭臊气。人们为此高兴并且佩服他,又推举他为天下王,称他为燧人氏。在中古时代,天下洪水泛滥,于是有鲧、禹疏通河道让大水流入海中的伟业。在近古时代,夏桀、商纣残暴昏乱,于是又有商汤王、周武王征伐暴君的功绩。但是,如果谁在夏朝时代号召构木为巢、钻木取火的话,是必然会遭到鲧、禹的耻笑的,在殷、周时代主张用鲧、禹的方法治水的话,是必然会遭到汤、武的耻笑的。这样看来,要是谁在今天还赞美尧舜禹汤周武之道,那是必定会遭到当今圣人的耻笑的。因此,当今圣人治国不是指靠远古时代就存在的原则,不是效法什么恒常不变的道理,而是从当今时代的实际出发,凭借确实有用的措施来施治。有个故事说:宋国的一个种田人,他田里有一个树桩,(一天,他看到)一个兔子奔跑时撞到那树桩上,以致颈部撞断而死;于是,他放下手里的木锹,在树桩旁边守候着,希望再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结果是兔子没有能够再得,他自己却遭国人取笑了。谁要是想用古代先王的政治措施来治理当代民众,就要把他归入守株待兔一类的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