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大体篇》解说(29·1)

(2014-05-13 21:39:23)
标签:

杂谈

   

                             

 

 

29·1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故曰: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解说】

    1、此篇篇名“大体”,每个注家都给出了解释,都不能说错了,但一定谁都不会满意;因为这个词究竟是偏正结构还是联合结构,我估计也谁都讲不清,以致它的含义确实是“只能意会,不好言传的”:你相信自己领会到了,但一说出来,就会自己先就觉得不准确。因此,我不做解说了,只敢说:此节前头一大段话是对有大视野、大见识、大气魄、大胸怀,因而识大理、明大义、顾大局、走大道的人的“速写”和赞美,从而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见识和气度,思想深度和精神境界。——你就这样领会“大体”这个篇名的含义吧。又,冯友兰先生征引了此节开头的一大段话,然后说:“韩非的这一段话,是他所讲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统治术的一个总结……这是对于老子的哲学加以改造,与法家所讲的统治术结合起来,以为其哲学的依据。这就是汉朝的人所说的黄老之说”(见779页)。

    2、因此,我不敢对此节内容作太具体的解说,只想讲一下这几点了:

    ①头句“古之全大体者”中的“全”字用作动词了,当是“完整地把持”的意思;这整个“者字结构”是指人,自然是政治上的明君圣主,但此处主要是把他们看作认识上的“高人”,很像是《庄子·逍遥游》中描写的“至人、神人、圣人”的三位一体。后面的话都是对他的描述。

    ②“因山谷”同前两句不是并列关系:“因”字管到了“云布风动”,这整个介词结构是从正面陈述“古之全大体者”在“望天地,观江海”时的“思想动态”,接下五句则从反面即他“不做什么”方面作补充,因为“寄、托、属”(这是三个同义词:“属”也有托付义)三字领起的三句明显也是讲“不去考虑什么”。

    ③接下的八个“不字句”,看来是讲工作方法,明显分为四组,即是讲如何处理四个矛盾,应思考、推想出作者是针对哪四个矛盾;“洗垢而察难知”的字面意思是:把器物上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还仔细察看,想找出难以发现的脏处,所以抽象意思是“刨根究底”。“绳内”、“绳外”的“绳”是喻指制度、法规。接下是先用两句话六个字从正面概括一下上面四句体现的原则,然后又用两句指出这方法的客观性和对主体而言的“自为性”。

    ④从“故至安之世”起,直到结尾,不再是描述“古之全大体者”其人,而是描述在他的治理下国家和社会的状况了,但前面一大堆话,其实是要说明,足以造成一个“至安之世”的君主需要具备怎样的主观条件和应该有怎样的精神境界。这里面最要注意的是:“法如朝露,纯朴不散”这一句,应该是喻指法律的公开性、公正性和执法的清正廉明,所以这个“散”字当是昏暗义,“不散”是指朝露的透明,喻示法律的上述特点。——“烦言”是指牢骚话;“远路”和“大泽”是特指征战之途和途中经过的江河湖泊;“寇戎”指入侵之敌;“创寿”是指非正常死亡;“旗幢”是用作仪仗的旗帜;“著名于图书”是指在史册上留名,这里是借来暗指“在战场上牺牲,成为烈士”;“盘盂”是一种在上面刻着名人、烈士姓名、事迹的用具。“牒”是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片,“记年之牒”当是指“编年史”。——末两句是针对上文描述做“感叹性小结”,应自己领会到“叹者”的真意和深意:“利”和“福”在这里是同义词,“简”、“安”就是简单、平安的意思,但要体认到在这里的具体内容才算是读懂了。

   【辨析】

    1、我未发现注家们对这一节文字有明显的“误注”,只是觉得,他们一律把“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句中的“不散”,译作“不纷乱”、“不杂乱”,似有不当。——我特别提出这个字来,是因为我对自己的“新解”也很没有把握,要请读者加以注意。

    2、末一段话,张著的译文是:“所以非常安全的社会,法律就象早晨的露水,纯洁质朴不杂乱,人们心里没有积怨,嘴里没有牢骚怪话。所以战车军马不在遥远的道路上劳累拖垮,战旗不在辽阔的沼泽里乱舞,百姓不会丧命于敌寇,英雄猛士不会短命于战旗之下;豪俊杰士不会在青史上留名,不会在青铜器上记录功劳,记载大事的史册也是空的。所以说,没有什么比简朴更有利的了,没有什么比安定更有福气的了。”——请读者将这翻译同我的译文比较一下。

   【译文】

    对于古代能够最全面地把握大局的人,可以这样描述他:他经常凝望天地的深邃,观察江海的辽阔,思考着山谷起伏、日月光照、四季运行、云层分布和风向变化的规律;他不让智巧烦心,不因私利累身,寄国家的治理于法术,托人事的是非于赏罚,属物体的轻重于秤锤和秤杆;他行事不违反自然规律,待人不悖逆人的本性,对工作成绩的评价不吹毛求疵,对错误原因的分析不去刨根究底;有规可依的事,他决不按无规可依的事处理,无规可依的事,他不强按固定之规进行;他不急着去解决法律管不到的问题,也不把法律要管的事情拖着不予处理;就是说,他总是严守既定的法规制度,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是祸是福皆托付于这二者,不掺入主观情感的爱恶,是光荣还是耻辱,也就全由他自己担当而与别人无涉。所以,在真正安定的社会中,法律就象早晨的露水,纯洁、质朴、透明,故而人们心里没有积怨,嘴里没有牢骚;因此,战车军马不会有在遥远的征途上奔跑的劳累,战旗不会在辽阔的沼泽地里招摇乱舞,广大百姓不会在对敌的战火中丧命,英雄猛士不会在战旗下面夭折,豪杰俊士不会在青史上留名(即青铜器上不会记录着他们的名字和功劳,记载大事的史册是空白的)。所以说,没有什么比国家的清静无事更有好处的了,没有什么比国家的长治久安更有福气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