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解说】
1、这段话开头用“是故”领起的三个“不能”句,在《军争篇》第三章中出现过,仅一字不同(“预”在那里作“豫”),放在这里又同上文接不上,理应认作“错简重出”,所以我把它放到括号中,也不作解说了。
2、“四五者”,我以为是“九”的一种替代说法(四加五等于九),即是指上一章论述的九个“吾将”,从而也就是指“为客之道”。因此,此句是强调九个“吾将”的重要性,说谁要是不知其一,他带领的部队就不足以称为“霸王之兵”;从接下就申明“霸王之兵”的威力是如何之大看,这实际上是说它决不会有霸王之兵那样大的威力。——“夫霸王之兵”的“兵”字,非指兵士,而是指“军队”,在这里,“霸王之兵”乃是“霸主之兵或王者之师”的简称,因为在孙子时代,还没有“霸王”这个词,“霸”是指多个诸侯国联盟的头领,也叫霸主(有“春秋五霸”之说,齐桓公是最有名的霸主)。注意:这个“霸”乃同“伯”,是指大哥、老大,含有褒义,不是含贬义的“恶霸”、“学霸”的“霸”;但霸主还没有统一天下,统一天下的人,就叫“王”,尧、舜、禹、汤和周文王、周武王等才是王,“王”自然更含褒义。
3、接下的话用“夫”字开头,是表示要另起话题,转而讲霸王之兵了。这几句也有两层意思,先是讲霸王之“威”:他去征伐某国,那个国家即使是人口众多的大国,也募集不到兵员,组织不成军队;他的威力一指向它的某个敌对国家,同该国本来有邦交的国家就不同该国继续往来了;然后得出推断:因此,霸王根本不必同别的国家争夺盟国,也不必在天下培植自己的势力,他只要向天下人公开伸张他的主张,把他的威力指向他认定的敌国,那个国家的城邑就会被攻破,它的国都就会被摧毁。注意:①特意说“伐大国”,是为了同后文的“其众不得聚”相协调:若是小国,“其众不得聚”就不说明什么问题了(这个“众”字是指军队,即是《军争篇》开头说的“合军聚众”的“众”)。②“则其众不得聚”应是“则其不得聚众”的改装,“聚众”则是指招募兵员组织军队。同样,“则其交不得合”句是说“则其不得合交”,“交”是指那个“敌(国)”的朋友、友邦(所谓“至交”、“故交”的“交”),“合”是联络的意思。很明显,两个“则”字句是特意把“众”、“交”安排为主语、施事的,目的是以此暗示:谁要是与“霸王”为敌,他就会众叛亲离的,以示“霸王”是如何得民心,有威望。③“信己之私”的“信”通“伸”,表白、伸张义;“私”为名词,指私人的东西,此处自是指他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④“拔”有攻取义(《韩非子·初见秦》:“大王以诏破之,拔武安。”“隳”同“毁”。⑤末两句头上的“故”字,乃相当于“反而”(《韩非子·内储说下》:“燕人无惑,故浴狗矢”)。——顺便说一下:只要想到,这两句说的是很好的结果,但是采用“反常手段”达到的,对这个“反而”就不会感到意外,愿意相信这个“故”字是“反而”的意思了吧?并且还会想到,这个“故”字其实并未失去“所以”的意思,最好译作“所以反而”吧?不过,有注家认为,是因为这个“故”字通“顾”,所以才可以训作“反而”。
【辨析】
1、注家们对这段话的理解,我以为“基本上是错误的”,例如李著,在引了“夫霸王之兵”开头的长句后,说:“这是讲战略威慑。前者是伐兵,后者是伐交。”这可说是“在方向上”讲反了:原文明明是讲“霸王之兵”的道义力量如何大,竟解说为它是怎样搞“战略威慑”了。由于是按照这条思路去理解这段话,两个“则”字句就被解释为“(则)敌国军民来不及动员和集中”、“(则)它在外交上也就无法联合与国了”(黄著注文),而不是从民众、别国会怎样待那“敌国”,也即该国必然会立刻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这个方面去体认,以致完全颠倒了这里的主宾关系。这样,“信己之私”的“己之私”,自然也就误解为“自己的(战略)意图”(黄著),“自己的力量”(陶著),而不往这是指霸王的“正义性”这个方面去领会。就我所见,是一律这样理解的。
2、这里有个要点:在孙子时代人们的心中,“霸王之兵”,特别是“王者之师”,因为代表了道义,得到百姓的真诚拥戴,也就成了威力的象征;因此,对它而言,是根本不存在作战技术之类的问题的,是否全知“四五者”也就不在话下。据此可知,“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这句话,虽然道出了或者说反映了霸王之兵的强大威力,但说话者其实只是要说:全知“四五者”,就意味着战无不胜了,但战无不胜却只有“霸王之兵”才是可能的;换言之,他是要用这句话来说明:任何人,任何军队,要想成为“必胜之军”,并不能单纯依靠提高军事技术,而是必须先成为“霸王之兵”;而这,就要看他的“私”能否得到天下的认同和拥护了。就因为如此,接下才不再继续“为客之道”的话题,而是转而讲霸王之兵了。对这个要点领会不足,可能是造成上述误解的主要原因,而联系到前几篇中孙子反复申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对这个要点则会有更深的领悟。——当时人对王者之师的认识(实际上只是一种设想),从《孟子·梁惠王下》的一个描述可知一般:“《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荀子·王制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故古之人,以一国取天下者,非往行之也,修政其所,莫不愿,如是而可以诛暴禁悍矣。故周公南征而北国怨,曰:‘何独不来也?’东征而西国怨,曰:‘何独后我也?’孰能有与是斗者与?安以其国为是者王。”
【译文】
【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要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法得到地利】。上述九个“吾将”,只要不知其一,就不配称为霸王的部队。凡是霸王的部队,只要它决定进攻某个大国,那个国家就会募集不到兵员,组织不了军队;它的威力一指向它的某个敌国,同该国本来有盟约的国家就会断绝同那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因此,霸王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他只要伸张自己的政治主张,把威力指向他认定的敌国,就足以拔取该国的城邑,摧毁该国的国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