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地
形 篇
10·1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解说】
1、顾名思义,本篇是讲地形,即地形同作战的关系:上一篇是讲行军途中如何处置地形,本篇就进而论述开打时怎样利用地形。这第一章是先把地形概括为通、挂、支、隘、险、远六种类型,然后逐一交代利用方法。对前三类,还先做出描述,像是下个定义,然后再讲怎样利用。这大概是因为那三种地形是不能凭着名称就得知其特点的,后三种的特点则可“顾名思义”地想到。——
“通形地”的特点是什么?后文的说明是:“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注意:这里讲的“地”不是一个“点”,应是一个颇大的范围,平常叫地域;“通形地”的特点是来去都没有地理障碍,往返都很通畅,故以“通”字命名,但孙子用“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这样的说法来描述,必是还想同时点明:在这地域作战,确实是进攻容易,撤退也容易,但问题是对我如此,对敌也如此。所以接下就交代:遇此地形,要抢先占领开阔向阳的高处(“先居高阳”),以求保持粮草供给线的畅通。未言之意是:在这里,敌我双方都谈不上有地形上的优势,所以谁的供给不成问题,也就成了他的优势;而占领了高阳之处,就视界开阔,较易发现和解决粮道上出现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作战(“以战则利”)。这就是处置“通”地的方法。对其他几“地”,也应这样去“读”。
2、这段话中还有几处须要注意。①“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意思是:如果遇到支形地,那么,敌军即使引诱我出击,我也一定不要出击;其中“虽”字是即使、纵然义;“利”字是“给予……好处”的意思,故应翻译为“引诱”。②“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意思是:我(非但“无出”,还)离开这里到别处去,等到敌军出来一半时则去攻击他们,这样才有利。其中“而”字,是诸如“跪而求之”、“群起而攻之”这类说法中的“而”,其作用是“将状语连接到中心语”;“令”字是表示容许,相当于“让”,故可译作“等到”。③讲“隘形者”的那几句,是说:遇到隘形地,要是我比敌人先占领了,一定要把兵力布满隘口,等待着敌军的到来;要是敌军先占领了,那么,它若已经布满兵力,就不要动它了,如果还没有布满,就还可以跟它争夺一下。这里,“居”是占据义(《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盈”是装满的意思(“热泪盈眶”的“盈”);“从”是追逐义(《诗经·齐风·还》:“并驱从两肩兮。”毛传:“从,逐也。兽三岁月肩。”)两个“而”字都相当于“就”,连用两个是为了点明这里有所对比(“盈”和“不盈”的对比)。④末尾几句,开头说的“凡此六者”,含义是“以上所说这些原则”,而不是指谓“六地”,这样理解,作谓语的“地之道也”才能与之“搭配”;“将之至任”,则是指谓做将领的人最需要掌握的、对于克敌制胜来说具有保证性或凭借性的东西:这个“任”字是“担保”义,或者凭借义(《周礼·秋官·大司寇》:“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舍之。”其中“任”是担保义。《史记·平津候主列传》:“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归一,功齐三代。”其中“任”字就是“凭借”、“依靠”的意思),“至”相当于“最……的”。
【辨析】
1、“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郭著注曰:“遇到这种交通方便的地区,应首先占领视界开阔的高地,并保持粮道畅通,这样就有利于作战。”这是把“利粮道”和“居高阳”看作并列关系,都受“先”字管着。从陶著和黄著的译文看,也如此理解。这同我上面做的分析,颇不一致,谁的理解正确些,请读者判断,我只还说明:我是把“利粮道”句看作“先居高阳”的直接目的,理由是:一,从事理上看,“居高阳”和“利粮道”这两个意思,显然不是可以并列着说的;二,从文字上说,“利粮道”这个说法不是指令行为,而是表示行为的效用、结果,所以也不可以同“居高阳”相提并论;三,后句说“以战则利”,这表明孙子想要表达的应是我理解的意思:若是郭著等理解的意思,按本章行文体例,“以战则”三字应予删去,未删,表明在他心中,“利粮道”是“先居高阳”的直接目的,所以后句又补充说:这样打起仗来也有好处。注意:“以战则利”的“以”字是副词,相当于“这样、如此”(《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其中“无以为也”,就应译作“不要这样说啊”。)对这个“以”字的用法,我未见有人做过注释,也许,注家们没有把握到这几句之间的关系,就是因为不明这个“以”字的用法。
2、末尾三句,郭著的译文是:“这六条,是利用地形的原则,将帅重大责任所在,是不可不研究的。”陶著、黄著的,行文有别,意思全同。这是把“任”字训为“责任”,同我理解为“保证”或“凭借”,相去甚远。但我以为,我理解对了,将这个“任”字训作“责任”,属于“望文生义式的误解”。我的理由是:本章完全是讨论利用地形的战术问题,末了自当是从如何克敌制胜的角度去做结论和告诫,立即归结到将帅的责任问题上去,就“上纲”上得太快了;况且怎样利用地形是个很具体的战术问题,最低级的指挥员都应该掌握,而越是高级的将领,倒是越可以少知道一些,从这方面看,把“此六者”说成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也有所不妥。此其一。第二,据上述可知,将这个“任”字解释为“保证”或“凭借”,可说恰到好处,而“任”字也确有此二义。第三,所谓正确利用地形,无非是在战场上作拼杀时为自己找到一个好的屏障、依托、后盾,这些正好可以概括为“凭借”,而从据此就可以得到克敌制胜的结果看,就是“担保、保证”。惟其如此,在“地之道也”后加上“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这样一句,才显得自然,又可以起到告诫将领的作用。既如此,这个“任”字怎么会不是“保证”或“凭借”的意思呢?——原来,这句话其实是说:懂得怎样利用地形,才真正有了屈敌制胜的凭借和保证。
【译文】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我方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遇到“通”形地域,应抢先占据开阔的向阳高地,以求保持粮道畅通,这样对作战有利。很好前往,但难以返回的地域,叫做“挂”;在这种地域,要是敌人没有防备,就可以突击取胜,敌人已有防备,出击若不取胜就难以回师,那就很不利了。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也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敌人即使引诱我出击,也一定不要出击,而应该假装退却,等到敌军人马调出一半时再回师反击他们,这样才会有利。遇到“隘”形地域,应该抢先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等待敌人的到来;要是敌人已先我占据,并用重兵把守了隘口,就不要去理他了,敌人要是还没有来得及据守隘口,则还可以跟他抢夺一番。在“险”形地域,如果我军先于敌军占领了,也必须控制开阔的向阳高地,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已占领,则离去之,不要去理他。在“远”形地域,敌我双方的地利条件一定谈不上差别,那就没有向敌挑战的根据,勉强求战,是不会有利的。上述六条原则,就是军事上的利用地形之道,是决定出不出战和怎样出战的根据,故而是为将者最需要掌握的,所以是不可不认真加以研究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