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解说】
这段话是具体地申述军争有多危险,故而是实际地“指证”军争之难。只有难懂的词语,没有不好懂句子。头两句中的两个“为”字,显然应该训“有”(《左传·成公十二年》:“若让之以一矢,祸之大者,其何福之为?”)第三、四句说的“举军”、“委军”,当是“携带全部辎重”和“丢弃(一部分)辎重”的意思:“举”有全义(“举国上下”的“举”),“委”有抛弃义(《孟子·公孙丑》:“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但都只是就辎重而言,不是针对人员的去留而发。“不及”是说不能及时赶到目的地,“捐”本是“委”的同义词,这里重在捐后的情况,故应是指“没有了”,或“少了”。两个“是故”之间的话,是分“百里而争利”、“五十里而争利”、“三十里而争利”等三种情况(行军方法),分别讲每一“法”的不良后果;由于此三法的共同点是只顾赶速度、抢时间而忽视了辎重的意义,所以最后又用“是故”引出三句警告。——“卷甲而趋”的“卷”是状写只顾轻装赶路,把甲胄都收起来的急行军场面(“卷”有收藏义,据《仪礼》记载,有专门“司卷”的人;“趋”有快走义);“倍道”是说同样时间走双倍的路程,实即提速一倍;“日夜不处”的“处”是停止义(《周易·小畜》:“既雨既处。”)“百里而争利”是说,为了争得有利,从距离目的地还有一百里的地方起就开始提速赶路;“擒三将军”的字面意思是左、中、右三路的将军都会被擒,自是说“这将是全军覆灭,彻底失败”;“劲者先,疲者后”是说身体强壮的可能及时赶到了,身体疲弱的则一定掉队;“十一而至”是说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赶到了;“蹶上将军”的“蹶”是挫伤、折损义,上将军是先头部队的指挥官。末句中的“委积”是由“委(丢弃)”和“积(积蓄)”构成的合词,故是泛指物资贮备。
【辨析】
1、这一章,句义虽然是明白的,但翻译出来,你可能觉得不切孙子原意。例如“委军”句,郭著、陶著、黄著都翻译为:“如果放下辎重装备去争利,辎重装备就会损失”(只有极小差别),这就可能给人一个印象,似乎“去争利”是说“去争抢同军争没有本质联系的、另外某种利益”;“辎重装备就会损失”,则好像是说,“委军”的危害是造成物资--经济损失;这就都是误解。又如三个“而争利”句,几乎都翻译为“走上……里(的路程)去争利”,似乎这段话是批评没有掌握好“争利的最佳距离”,这就更加有违作者的原意了:孙子要说的是:除非你立刻就同敌人进行面对面的肉搏战,否则,怎么能把辎重装备丢了呢?那会倒霉的,丢得越早、倒霉得越大:百里、五十里、三十里是按递减排序,对失败程度的描述则由重到轻,显是为了表达这个意思,末尾三句更说明必是这个意思。
2、本章的主旨是什么?李著认为,是要说明“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到底难在哪里。以迂为直,矛盾是:走直道,容易遭敌堵截;走弯路,容易贻误战机。以患为利,矛盾是:把辎重扔掉,才能走得快,但没有辎重也不行;速度太快,则有人掉队,同时到达又太慢。”我以为,这概括得不错。
【译文】
军争有利的方面,也有危险的方面。带着全部辎重进行军争,就会不能及时赶到目的地,丢下辎重进行,就会到时感到辎重短缺。因此,要是卷甲快进,日夜不停地加速急行军,甚至在离战场还有上百里之遥的地方就开始这样,那结果将是三军将领都成敌军俘虏,并且是健壮的士卒远远在前,疲惫的统统掉队,结果是如期到达的只有十分之一。要是距离战场五十里时就开始军争的急行军,那么,上将军也会受挫,只有一半人马可能如期到达。要是距离战场三十里时开始,如期到达的一般也只会有三分之二。要知道,部队没有辎重是不能生存的,没有粮食供应是不能生存的,没有战备物资储备也是不能生存的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