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荀子·解蔽篇》解说(21·11--21·13)

(2013-07-04 18:34:51)
标签:

杂谈

 

21·11 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之危,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导之以理, 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小物引之,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决庶理矣。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曾子曰:“是其庭可以搏鼠,恶能与我歌矣?”

    1、这一节是继续申说、发挥做事要专心致志才能出成果的道理,用此节中的文字表达,就是要“养一之微”。论述的顺序是:先说从前大舜治理天下,不须事事都下诏书就把所有事情都办成了(“诏”,昭告也;“事诏”是“每事诏”的意思),这是因为,一个人遵守做事要专心致志的原则(“处一”)达到了如果不这样就感到恐惧的程度(“之危”),他的光荣就会充满身旁;培育做事专心致志的的品德(“养一”)达到了对待任何小事都如此的地步(“之微”),他就会光荣来到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来的。所以《道经》上说:“一般人只能达到做事不专心致志就会感到恐惧的境界,得道之人则会进到做任何细小的事情都一定专心致志的境界。”这两种境界之间的微小差别,是只有明智的君子才能了解的。——很明显,荀子是认为,做任何事,哪怕是极小的事,都总是专心致志,这才是真正不容易的,才是“道心”。这说得十分正确:对于关系重大的事,无疑一般人都会专心地去做的,认真的人和马虎的人,有道心的人和没有道心的人的区别,正是在对待细小事情的态度上。注意:四个“之”字都相当于“至”;“处一”是同后句的“养一”并提的,据此可知这“处”字是遵从的意思;“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句中的“而后”不是指时间,是逻辑联结词,删去不影响文义。

    2、从“故人心譬如槃水”起,到“心亦如是矣”为止的几句,是打比方说,盘子里的水澄得很清澈,就足以把人的胡子眉毛都照出来,否则,下面的混浊物浮上来把水搞浑了,那就连人体都照不出来了;人心认识(反映)外界事物同样如此(“错”通“措”;“湛”通“沉”,指沉淀的泥渣)。——我觉得这比喻打得恰切,很给人启发;特地说“微风过之”,显含“认识非常容易受混浊物干扰”的警告。

    3、从“故导之以理”起一直到结尾的一大段话,前几句是继续针对人心发议论:因此,必须用正确的道理引导人心,用高洁的品德培养人心,外界事物才不能使之倾斜不正,人才足以判别是非、决断嫌疑;否则,即使被一点点小事触动一下,都会公正之念顿消,偏私之心骤起,人的心就会连最粗浅的道理也分不清了。接下则是先举仓颉等四人为例,说对某事有爱好的人甚多,只有专心致力于它的人才会因为取得大成就而死后留名,继而又举两例说明,即使极为相关相近的技能,一个人也只能精通一样,连精通两样的人都自古至今未曾有过;最后引曾子的话作为结语:“唱歌的时候看着那打拍子的棍棒,心里却想着可以用它打老鼠,那怎能和我一起唱歌呢?”——这又说得很实在,完全符合一般人认识问题和掌握技能的实际情况。读这段文字要注意的是:“其正外易,其心内倾”是“对子”句,故“正”和“心”是分别指谓“正派之心”和“偏私之心”,“外易”(“易”通“移”)和“内倾”其实是“消失”和“升起”的形象表达;“庶理”的“庶”在有的版本中作“粗”,我取此说;曾子说的那句话中的“是”字是借作“视”;“庭”通“筳”,是小竹棍,这里是指唱歌时用来打拍子的短棍。提到的十个人的事迹不必知道,就不介绍了。

 

21·12 空石之中有人焉(“空石”:石洞),其名曰觙(“觙”读及)。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射”:猜度;“以”:而)。耳目之欲接(“耳目之欲”:指美好的声音、颜色;“接”:接触),则败其思(“败”:干扰、破坏);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挫”:妨碍;“精”:指聚精会神的静思状态)。是以辟耳目之欲(“辟”:避开),而远蚊虻之声;闲居静思,则通(“通”:通达、明澈)。思仁若是,可谓微乎?(“微”:指精妙境界)孟子恶败而出妻(“恶败”:怕败坏了自己名声;“出妻”:休妻),可谓能自强矣(“自强”:很要强),未及思也(未必能说思考得周密);有子恶卧而焠掌(“恶卧”:怕读书时打瞌睡;“焠掌”:烧伤手掌),可谓能自忍矣(“自忍”:自我克制),未及好也。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虻之声(“而”:又) ,可谓能自危矣(“自危”:自我警惕),未可谓微也。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何强?何忍?何危?故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圣人纵其欲,兼其情(“兼”:尽),而制焉者理矣(“制焉”:处理问题)。夫何强?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无为”:非刻意作为);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强”:勉强)。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

从这一节起,直到第十七节,即本篇最后一节,都是“美文”,宜于拿来背诵、欣赏,我就不作串讲式解说,只作必要的夹注和提示了。此节要注意的是:

    ①“思仁若是,可谓微乎?”是说:如果思考仁的问题也这样,就可以说是达到了“微”吗?这个“微”字是上一节“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句中说及的“微”,但这里只取其抽象意思,即“精微”义,而且是指一种状态、境界。“夫微者,至人也”,自是说这境界是至人的境界。接下三问的意思是:对于至人来说,哪还谈得上要强、忍、危呢?

    ②“浊明外景,清明内景”说的“景”是指亮光,“浊明”、“清明”是分别喻指对道的领悟还只有“半瓶错”的人,和完全真正得道的人。“外景”、“内景”何意?有注家认为,外景指火,火的光亮显露在外;内景指水,水的光亮表现在内。这不失为一种理解,一种领悟,因为引申开去,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但我以为,在这种地方,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圣人纵其欲”呀

    ③孟子、有子的故事不必介意其真实与否。此节前面的文字是做导引、铺垫,主旨在末几句,而这几句的深意宜于自己思考 ,既然没有了文字障碍,就不要在乎别人的解说了。

 

21·13 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中心”:内心),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然否”:是非,作“定”的宾语)。冥冥而行者(“冥冥”:昏暗),见寝石以为伏虎也(“寝石”:横卧的大石头),见植林以为后人也(“植林”:树木;“后人”指后面有人):冥冥蔽其明也(“冥冥”:昏暗);醉者越百步之沟,以为跬步之浍也(“澮”:田间沟渠),俯而出城门(“俯”:俯身、低头),以为小之闺也(“闺”:上圆下方的小门):酒乱其神也;厌目而视者(“厌”:用手指按压),视一以为两;掩耳而听者,听漠漠而以为哅哅(“漠漠”:毫无声息;“哅哅”:喧闹声):势乱其官也(“势”:外界情势;“官”:器官)。故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者”字是用来表示假设),而求羊者不下牵也(“求”:想找到):远蔽其大也;从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仞”:七尺为一仞;“箸”:筷子),而求箸者不上折也:高蔽其长也。水动而景摇(“景”:影),人不以定美恶(“以”通“能”;“恶”:丑):水势玄也(“玄”通“眩”,眼花也);瞽者仰视而不见星(“瞽者”:盲人),人不以定有无:用精惑也(“用”:因;“精”通“睛”)。有人焉,以此时定物(“以”:若;“定物”:判定事物的性状),则世之愚者也。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

    此节主旨也落在末尾几句,但全文每句都是讲“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