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
昔宾孟之蔽者,乱家是也。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俗谓之道,尽嗛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
1、这一节是讲非君非臣的学者之蔽了。头句是说:从前那些“孟宾”们(游士説客们)的“蔽”,可归结为他们实际上都把他们游说对象的家给搞乱了。接下就从理论上分别指出六个“孟宾学者”的“蔽”之所在。荀子之所以用“乱家是也”这样一句话来申述那些学者之蔽,是因为讲“学者之蔽”其实是说他的学说之蔽,因此就首先指出他那学说的“实践效应”是怎样的不良,而战国时期各国的当权者多是大夫了,“孟宾”们游说的对象自然主要是大夫,其学说的不良实践效果也就主要表现在“乱家”上。荀子对六位学者之蔽的认定,即这六个“蔽于A而不知B”的判断,当然未必公允,但对了解、研究荀子思想的倾向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六句话大致可翻译为:墨子蔽于太重实用而不知礼文制度的价值,宋子蔽于只见人有寡欲的一面而不知人还有贪欲的一面,慎子蔽于只讲法治而忽视任用贤人,申子蔽于只看到权势的威力而不懂才智的意义,惠子蔽于只务名辩而不务实际,庄子蔽于过分欣赏自然性而太轻视人为性。——由于对前文说的“乱家之人”理解错了,注家们对此节头句自然也一律解读错了,例如有一家的译文是:“从前游士中有被蒙蔽的,搞乱学派的学者就是”,另一家的是:“过去,在认识上有片面性的游说之士,诸子百家就是例证。”当时人为什么把在各国游说、向当权者献计献策的学者称为“孟宾”?我不确知这缘故,但有个想法:是不是因为“孟”通“蒙”,故而有人用这名称来暗讽那些人是“蒙人”的客人,这颇得荀子欣赏,他也就用来泛指“有蔽的学者”了?指出连学者们都有“蔽”,自然更能说明“蔽”是很难避免的,确实是人类的“通病”,所以他特意加了这一节。
2、接下用“故”字领起的六个“由х谓之道,尽у矣”句,是对上述六人之“蔽”依次加以评论,分别指出它们在实践上将导致怎样的弊端。总的来说需要注意的是:①这几句其实是说:仅仅凭着一个理论具有Χ性这一点就把它称为“道”的话,人们就会只看到у而顾不上别的了(“由”是“因为、根据”义,“尽”是全的意思)。②“尽”字后面的字(y),同“由”字后面的字(x)有必然联系,大抵可以归结为:后者是指谓前者对于人的功利价值,因此,自应从这个方面去具体解说这两个字。例如,“由俗”句就该理解为:仅仅因为一个主张能够满足人的欲望就称之为道的话,那么人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快感了(“俗”通“欲”,“嗛”通“慊”,快意、满足的意思)。这样说显然是以前文(第2节)说的“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作理论根据的,还预设了“人都喜欢声称自己是按道行事的”。——注家们给出的这几句的译文多种多样,我都不满意。试看这一家的:“从实用的角度来谈道,就全谈功利了;从欲望的角度来谈道,就全谈满足了;从法治的角度来谈道,就全谈法律条文了;从权势的角度来谈道,就全谈权势的便利了;从名辩的角度来谈道,就全谈些不切实际的理论了;从自然的角度来谈道,就全谈些因循依顺了。”不能说翻译错了,但明显没有把原文的“精神”指点出来。
3、必须注意:荀子只是批评“孟宾”们的学说有“蔽”,即有片面性,并不认为他们毫无是处,一点真理都没有。惟其如此,所以他指出了六人“蔽于”什么之后,特地加了一句:“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此“具”字可译作“说法”;“隅”相当于“角落”),然后说:要知道,道虽然本身是不变的(“体”是指本体、本身),但却能穷尽一切变化,故而用它的一个方面是不足以概括它的全体的(“举”,全也),一知半解的人只看到了道的一个方面而并未真正认识它,就把他看到的那个方面当作整个的、全面的道来卖弄,所以既迷惑了自己,又扰乱了别人,信从了他的说法的人若居上位,就会用它欺骗蒙蔽下属,若居下位,就会用它欺骗蒙蔽上级。这就是蒙蔽的祸害啊。——应该说,作为“对事不对人的批评”,这是讲得很中肯的,半瓶子醋的人如果喜欢冒充专家、内行,以炫耀、卖弄他的学问的话,确实会害人害己甚至坏了大事的。注意:“饰”是伪装义,在这里是以“道”为宾语,故可理解为炫耀、卖弄的意思。
4、前文是讲蔽和有蔽的人,末尾就也讲一下,不蔽之人也是有的;那自然是圣人,所以抬出来的是孔子,说:孔子既仁爱又有智慧而且认识上毫无片面性,所以他在学问、治国主张和技艺(“学、乱、术”)等各方面都达到了精通的水平,是足以担任帝王之职的(只是因故而没有成为王)。事实上,真正掌握了道的各个方面(“得周道”),并且全面地应用之(“举而用之”),不为已有成见所蒙蔽的(“不蔽于成积”),就只有孔子一人;因此,孔子的德行被公认为与周公不相上下,名声可以同夏禹、商汤、周文王这三位先王并列。这是不蔽给他带来的洪福啊。——这里的“故”字句不好讲,似乎不通,但我把它“处理”通了:认定“学、乱、术”三者是并列关系,又都是名词。我的根据首先是:按这理解,此句就明显而又恰切地交代了“仁知且不蔽”的良好结果,从而最好地承接了上句,又为下句的“周道”做了铺垫;训诂根据是:“乱”字确有“治”义,《书·泰誓》中有“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句,其中“乱”字就明显相当于“治”;“术”字有时是指技艺,这更不成问题,如《孟子·公孙丑上》:“矢人惟恐不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其中“术”字就是对矢人、巫匠手艺的概括,即是指技艺;加之这里是学、乱、术三者并提,“乱”自然可理解为指谓政治主张。至于注家们是如何解读这一句的,我就只征引一家的注释和一家的译文,让读者“以见一斑”了:注释是:“学乱术:意谓孔子无常师而无处不学(见《论语·子张》。)”译文是:“所以他学到了治乱之术,足以辅助先王。”
21·6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
上面讲到了圣人不蔽,所以马上交代圣人不蔽的原因。读懂这一节,应联系到讲蔽的原因的第2节,那里的最后结论是:“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故此节头两句其实是说:圣人不蔽,根本原因就是他懂得对立面“相互为蔽”以及蔽的祸害,因此主观上总有对蔽的警惕性,并且知道如何防止蔽。“故”字领起的“十无”,同那一节列出的“十蔽”一一对应,所以这十个“无”字都应读作“不只是看到”;例如“无欲”,乃是说:不只是看到人总有所欲求的一面。末两句是从正面讲圣人到底怎样“看”:把所有事物同时摆出来,中间放一杆秤(“县”同“悬”),于是,有差异的、彼此对立的东西就不会互相掩盖而使人看不到它们的真面貌了,也不会把它们自己的秩序亦即相互关系搞乱了。——“兼陈万物”相当于说“从各方面看问题”;“而中悬衡”是说同时还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衡”),能据以自己做出判断;“众异”指事物间的矛盾关系;“乱其伦”即搞乱了类别(“伦”,类也)。所以这几句加上第2节那几句,可说是最好地反映了和表达了荀子的认识论思想和辩证法观点,至于你是作褒扬的还是贬抑的分析、评论,那就取决于你还占有多少其他资料,以及你的“先入之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