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王霸篇》解说(11·16)
(2013-01-25 18:46:01)
标签:
杂谈 |
11·16
1、此节前面一大段话,即从头一句起,一直到“故人之情”句之前,是讲追求高地位、高享受、高权威,乃“人情之所同欲也,而王者兼而有是者也”,意思明白好懂,此前也多有涉及,我就不作解说了。——讲第三个“同欲”的几句比较难懂,还是翻译一下吧:制度一经颁布,政令一经实施(“以”通“已”),则百官不予履行就处死(“失要”。“要”,约束、控制也),王亲贵戚违犯了也囚禁,四方诸侯离心离德则一定消灭之(“侈”通“移”,与“离”同义;“德”指心意、意向),以致名声像日月一样显赫,功绩像天地一样伟大,普天之下,人们响应他的号令就如影子随形、回音随声一样,这些就更是人们所共同追求的,而王天下者则拥有这一切。
2、从“故人之情”起,到“是其所以不合之故也”为止,是先列出人所共有的例如“口好味”等“五好”,然后说:只要是天下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东西,就一样不缺地拥有,控制全天下的人,就像控制自己的子孙一样,这种地位,如果不是疯子,或糊涂虫、或笨蛋,或鄙陋无知之极的人,谁会享受到了而不快乐呢?所以希望享有这种洪福的君主多得很,可说是一个挨一个,而且真能帮助君主达到这一步的士人,也世代都有,从未断绝过;但近千年来,却不见有这样的君主和这样的士人相结合,为什么?我的回答是:这原因就在于君主用人不公正,臣下对上不忠诚,亦即君主排斥贤者,只顾偏私地提拔官员,臣子则争夺职位,嫉妒贤者。——很明显,这才把问题真正提了出来,这当然意味着下文说的才是本节想要申述的最重要的意思。注意:“皋牢天下”的字面义是“把天下人都关在牢房里控制起来”(“皋牢”即牢笼),我对“不合”的理解和翻译,主要是凭我对这语境的体认。对于讲“五好”的那几句,注家们的理解多有分歧,有本书将“口好味”句翻译为:“嘴巴喜欢吃美味的食物,而气味滋味没有比王者吃到的更好的了”;另四句也是按这理解模式翻译的,但都未说明理由。我不认同这理解,主张就按字面作解,例如第一句,我认为是说:口喜欢吃好的,而且对味道的要求没有止境。我的理由是:“莫”相当于“不”,故“莫美焉”是“总觉得现有的食物还不够美”的意思。另四句也按这模式理解,无疑也都解释得通,并且都“很到位”。
3、接下是先对“人主不公”提出怀疑、质问说:君主为什么就不能做到广招人才、不顾亲疏、不分贵贱,唯真贤能之人是求呢?但这不是为探求原因开路,而是为了引出作者正面的意见,也即本节想要提供的教诲,所以接着是用个“若是”把话锋一转,说:如果能够这样,那么作臣子的就会看轻职位而把它让给贤能的人,并且甘愿充当他们的下属;这一来,就会出现舜、禹又至、王业又兴的局面了;那时候,论功绩,是统一天下,论名声,是媲美舜、禹,人间还有如此值得高兴的美事吗?这就是、才是本节所要昭示给君主的意思,前面一大推话只是为达到这意思作铺垫和导引。——“安随其后”,我理解为“甘当下属”的意思;两个“还”字是表示重复的副词,相当于“又”;“物由”句的“物”是表达集合概念,指人;“由”通“犹”。
4、末了用“呜呼”引出的感叹,既是对上文的承接,揭示其深意,使得论述显得更有哲理性,同时也是让文章有个隽永有趣、耐人寻味的收尾。这几句可如此翻译:唉!统治人的人也该细想一下杨朱的这句话了,他曾在十字路口哭泣道:“这就是那错误地跨出了一小步,等到发现时已经错走了千里的地方吧!”他就是为此而悲哀地哭泣。选用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光荣和耻辱、安定和危险、生存和灭亡的十字路口啊,在这上面犯了错误所造成的悲哀,是要比在十字路口走错路更加令人心痛的。唉!可悲啊!统治人的人竟然上千年了都还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 ——“衢涂”即“衢途”,指大街的交叉口;“跌千里”的字面义显是“跌入到千里深渊里了”,据此完全可以准确理解该句的意蕴,但注家们仍然多半是采用杨倞的注释:“跌,差也。”接下两句中的“之”字和“此”字各指代什么,只能凭借语境去领悟了。我真不知我的译文显示的理解是否正是作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