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国富篇》解说(10·19--10·20)
(2013-01-07 19:11:23)
标签:
杂谈 |
10·19 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已诺不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将率不能,则兵弱。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孰,而陈积有余。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以国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夫是之谓至贪,是愚主之极也。将以求富而丧其国,将以求利而危其身,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是无它故焉,其所以失之一也。君人者,亦可以觉矣。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1、同上一节稍有不同,这是讲如何评断一个国家的强弱贫富,讲得比上一节更有意思。例如前一部分是说:兵弱,亦即国家军事力量不强,必然表现为上不隆礼、上不爱民、已诺不信(“已”指禁令)、庆赏不渐(“渐”,加重也)、将率不能(“不”同“无”);而要是上好功,或上好利,或士大夫众(官员太多),或工商众,或“无制数度量”,则其国必贫;并且是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理由是:田野乡村乃是财物的根本,粮囤地窖谷仓米仓只是财物的末梢,百姓不失农时,和谐安定、生产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才是钱财的源头,而赋税和国库,可说是是泻出钱财的支流。——说得好吧?把“工商众”列为国贫的表征,是因为荀子重农轻商,以为工商众乃意味着大量抽走了农业劳动力。注意:“无制数度量”其实是说不依法度行事(布帛的幅面叫“制”,一二三四叫“数”,尺、寸等长度单位叫“度”,斗、石等容量单位叫“量”);“县鄙”是泛指郊外乡村(县、鄙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周代五百家为鄙,五鄙为县。又,“货财”是泛指财物(粮食布帛之类叫“财”,钱币叫“货”)
2、从“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起,到“知本末源流之谓也”为止,是说懂得上述道理的“明主”将会怎么做,结果则必是“天下必有余”和“上下俱富”,并以夏禹和商汤之治为证。接下直至结尾,是又从反面讲“国蹶”的表征,和“至贪”的君主、高官乃是“愚主之极也”,最后说:本想求富结果反而丧国,本想获利结果反而危身,这样的君主古时候有上万个,现在也还有十几个,这里没有别的缘故可讲,他们之所以丧国危身,其实是同一个原因。至此,荀子呼吁道:人君啊,你们该醒悟了,百里之地的小国,也是能够独立存在的呢!这是告诉他们: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懂得国家的富强之道,知道“本末源流”之所在。——这无疑是经济思想,但更是是政治思想吧?
10·20 凡攻人者,非以为名,则案以为利也;不然,则忿之也。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伉隆高,致忠信,期文理。布衣紃屦之士诚是,则虽在穷阎漏屋,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以国载之,则天下莫之能隐匿也。若是,则为名者不攻也。将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上下一心,三军同力。与之远举极战,则不可。境内之聚也保固,视可,午其军,取其将,若拨麷;彼得之不足以药伤补败。彼爱其爪牙,畏其仇敌。若是,则为利者不攻也。将修小大、强弱之义以持慎之,礼节将甚文,珪璧将甚硕,货赂将甚厚,所以说之者必将雅文辩慧之君子也。彼苟有人意焉,夫谁能忿之?若是,则忿之者不攻也。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人皆乱,我独治;人皆危,我独安;人皆失丧之,我按起而制之。故仁人之用国,非特将持其有而已矣,又将兼人。《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1、这一节要申说的意思是:一个国家的主政者怎样做就可以防止别的国家的进犯;采取的论述方式则是:先列出凡进犯者进攻他人的原因,亦即目的、动机不外这三种:为名、为利、泄愤(头两句。“案”是语气词),然后逐一说明,仁者当政必定不会使别的国家产生这三种动机中的任何一个,所以也就绝不会成为别国进攻的对象;于是最后得出结论说:求名者、求利者、泄愤者都不会来攻打,他的国家自然会像磐石一样稳固,像恒星一样长寿;别国都混乱,只有他的国家治理得好;别国都危险,只有他的国家很安稳;别国丧权失国时,他就起来制服之。这样,仁人当政,还不单单是保住固有的,还要兼并别的国家了。——注意: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内部可能发生诸如“弑君夺位”之类的违礼不义之事,国与国之间更常有一方对另一方的“不义之举”,这时,某个国家就可以出兵进入到“内乱国”或“不义国”进行干预,由于打出的旗号是维护礼制和正义,这个国家可能因此得到赞誉,获得美名。所以荀子把“为名”列为“攻人”的第一个原因(目的因)。
2、从“仁人之用国”起,到“若是,则为名者不攻也”为止,是讲仁人,实为圣君明主如何严格要求自己“仁”,以至于即使住在偏僻里巷的狭小简陋的房子中,他作为仁者的名声也会达到连天子和诸侯都不能与之相争的水平,作为一国的国君,天下就更没有谁能不承认他的崇高德行了。这当然意味着:谁进攻有这样的君主的国家,那只会让他自己毁誉蒙羞,更别说博取名誉了。——注意:“修志意,正身行,伉隆高,致忠信,期文理”五句都是动宾结构,作宾语的则都是近义成分组成的联合结构,故应从都是讲“修身正行”这个方面去体认五个动词,并据以确定有哪些通假用法,进而理解每个宾语的含义,这样才领会得比较准确。又,“诚是”是“真能做到这样”的意思,该句只是一个假设,即是英语中所谓的“虚拟语气句”,全句字面义是:一个布衣真正做到这样了,都会……,他要是国君,那就……了。
3、从“将辟田野”起,到第二个“若是”为止,是讲“仁人君主”如何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凝聚军心,以至于谁都会认识到,同他的国家打仗只会损兵折将,什么好处也捞不到。结论自然是:“为利者不攻也”。——注意:“将辟田野”是承接着“仁人用国”说下来的,也可以说它前头省去了一句“仁人用国”;“远举极战”当是说远距离发起进攻又竭尽全力作战;“聚也保固”是说“聚集了兵力而且守卫坚固”;“视可”是“看到战机了”的意思;“午”通“迕”,“逆上去”的意思;“麷”是炒麦或麦芽糖。
4、从“将修小大”句起(这前面也可说省去了“仁人用国”),到第三个“若是”,是论述“忿之者不攻也”,可翻译为:仁君当政,他一定严格遵行小国与大国、强国与弱国之间的道义原则,礼节必定十分周到,会见时赠送给对方的玉器必定是大号的,贡献的财物必定是非常丰厚的,派往游说对方的人更一定是正派有礼善辩聪慧的君子。这样,同他交往的国家的君主如果还有点人性的话,还会对他产生怨恨之心吗?——可根据我的译文去了解原文中难字的含义,并“悟出”古人表达思想的方式。
5、引诗出自《诗·曹风·尸鸠》,可翻译为:“善人君子忠于仁,坚持道义不变更。他的道义不变更,四方国家他坐镇。”——我读完这一节有个感想:世上真会有这样的“仁人君主”吗?他的“仁”真能起到“御敌于千里之外”的作用吗?如果都作肯定回答,世上就没有不是仁人的人了。理由简单而又坚挺:仁人对他人有如此威力,而按荀子的学说,他行仁又是十分地自愿的、非常快乐的,既如此,还有谁会拒绝当仁者?因此我认定,荀子这样说,其实不过是教诲人君:你想人家不进攻你,首先是端正自己,不让人家有进攻你的借口,同时又让自己强大起来,使得谁都知道进攻你必定捞不到半点好处。如此而已,不要过多作“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