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荀子·儒效篇》解说(22--25)

(2012-11-22 20:58:21)
标签:

杂谈

8·22 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这一节是承接着上节讲到的“积”字做发挥,不过不再是讲作为“积”的结果的“品性”、美德,而是着眼于“积”的过程,即由名词化了的“积”回过来,转而讲动词“积”亦即“积”这种“行为”的作用,并且从自然现象讲到人(以“涂中人”喻代之,“涂”通“途”),说人“积善而全尽”就成了圣人,还一般地说明“积”的作用之大:你往什么方向“积累自己”,你就会成什么样的人,还暗示说:你不“积”,就什么也不是,就永远只是一个“自然界的动物人”。掌握这些也就够了——开头几个“谓之Χ”句,是说“岁、天、地……”这些“庞然大物”都是“积”起来的,以便最后落实到圣人也是靠“积善”积起来的,暗示圣人也并非天生的,所以接着又用几个“后”字句加以强调。“工匠”句之后的几句,是先行申明人处在哪种环境中,就会自然地“积”相应的技能和品性,最后点明这技能品性并非天然,乃“积靡使然”。注意:“六指”即左右前后上下六个指向;“反货”即“贩货”;“继事”当是指“继承父亲的职业”;“安习其服”字面义是安于、习惯于当地人的穿戴;“居楚而楚”是说住在楚国就会习惯于楚国的风尚;“靡”有随顺、顺服义,故“积靡”是说长久坚持地顺服下去。又,“百姓”二字疑为衍文。

 

8·23 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矣。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故唯君子为能得其所好,小人则日徼其所恶。《诗》曰:“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此之谓也。

1、此节是根据从上一节讲的“积”的作用,指出君子和小人的差别乃根源于前者“积”而后者不“积”,不过说得很具体,把二者的“积”和“不积”的实际表现指点出来了,也顺带点明君子和小人日常心态的差异。

2、头句的“谨”、“慎”、“大”、“纵”、“足”五字都是动词:“大积靡”是说高度重视“积靡”,“不足问学”是说不重视学习(“足”有重视义,《荀子·礼论》:“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后句中“为君子”、“为小人”的“为”,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相当于“若”;“安荣”和“危辱”都是联合结构;接下一句中的“故”字是借作“顾”,相当于“但是”,“徼”通“邀”,招引的意思;说“日徼”是与“能得”对仗,故这个“日”字有“每日”、“总是”的意思。引诗出自《诗·大雅·桑柔》,有人翻译为:“有了这些善良人,你不访求不进用;那些狠心残忍者,你却照顾又看重。民众一心想作乱,难道甘愿被残害?”

 

8·24 人论: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行不免于污漫,而冀人之以己为修也;甚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是众人也。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公、修而才,可谓小儒矣。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人伦尽矣。

1、此节是根据人的公心、德行和才能状况,将人分为一般人、小儒和大儒三个等级,认为前者宜于当工匠、农夫、商人,即不能做官,后者可以做大官,小儒只能做小官,所以没有什么闪光的思想。

2头句的“论”是借作“伦”,“人伦”指人的类别,故句义是:思想上没有消除邪念私心,却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大公无私;行为没有脱离污秽肮脏,却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善良美好;自己实际上非常愚昧浅陋,却希望别人认为自己聪明智慧,这就是一般的民众。——荀子这样定义、看待“众人”,显然出于一种高傲心里,同他事实上属于统治集团密切相关,但平心而论,这说法是基本符合实际的,更同他的理论相洽,他不是在有意贬低谁。其中难字,可从译文得到恰当解释,就不解说了。

3、“小儒”定义句中的“忍”字,是克制的意思,“忍性情”是说克制动物性的本能欲求。两个“忍”字句表明,荀子认为小儒,即一般的好人,并不是没有“私心杂念”,只不过被公心善意克制住了(“公、修而才”句中的“而”是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并且”)。讲“大儒”时,也只是说“安公”、“安修”,亦即只有行为上真正体现了“公”与“修”才安心,仍然不说“毫无私心杂念”。这是很实事求是的,这样立论,说明荀子有一个很好的学风,不想用标新立异、夸大其词的说法来哗众取宠。——“三公”是指辅助君主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各个朝代名称不同,周朝的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见《书·周官》);“寻”是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礼者,人主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意思是:礼则是君主衡量群臣公心、德行和才能状况的尺度。

 

8·25 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言道德之求,不下于安存;言志意之求,不下于士;言道德之求,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是君子之所以骋志意于坛宇、宫庭也。故诸侯问政,不及安存,则不告也;匹夫问学,不及为士,则不教也;百家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夫是之谓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也。

这段话没有多大意思,从文章看,还有生造词语之嫌,头两句的“坛宇”、“防表”就不好懂,张觉先生的注释是:“坛:殿堂的基础。宇:屋檐。坛宇:引申指界限。防:堤防,引申指限度。表:标志,标准”。因此,他将前三句翻译为:“君子说话有界限,行动有标准,主张有专重”。我不知他注释和翻译得对不对,但提不出意见,只好采纳了。两个“言道德之求”,显然重复,杨倞说前一个是“政治”之误,大概说对了,因为这样才能同下句的“安存”(指“国家的安危存亡”)相搭配。“不下于”当是“不外乎”的意思;“不二后王”的“二”无疑是动词,背离义,“后王”是与“先王”相对待,此处必是指“当今自己国家的君主。”于是,三个“之求”句可以理解了。接下直到“故”字的几句,大概是说:讲“道时”,若指责夏、商、周三代,那是放肆;谈法时,若背离当朝君主,那是不依规矩(“过”有指责义;“雅”指合乎规范),所以君子提出自己的主张时,可以高,可以低,可以小,可以大,但决不放肆,也不不依规矩,惟其如此,他们能使自己既有独立的思想而又能够活跃于祭坛,游说于朝廷。最后几句只须知道“不及”是“不涉及”的意思,就没有障碍了。—— “谓之荡”、“谓之不雅”两句,张觉先生的译文是:“谈论政治原则时古得超过了夏、商、周三代便叫做放荡荒诞,谈到法度时背离了当代的帝王便叫做不正”。“臣之”何意,我实在不懂,只是认为应与“小之”反义,就姑且译作“可以大”了。对这“臣”字,注家多采取只译不注的办法“蒙混过关”。——我真想不通,荀子为什么用这样一段话作为本篇的结束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