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荀子·儒效篇》解说(8·6--8·7)

(2012-11-06 17:17:24)
标签:

杂谈

8·6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异”之分隔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辩士之所不能言也,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工匠不知,无害为巧;君子不知,无害为治。王公好之,则乱法;百姓好之,则乱事。而狂惑戆陋之人,乃始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明其辟称,老身长子,不知恶也。夫是之谓上愚,曾不如好相鸡狗之可以为名也。《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靦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此之谓也。

这段话没有什么深刻的东西,我就只作几点说明了。

1、前面讲“中”、“奸”的几句,要注意“行”、“知说”乃是联合结构,即分别是“事情和行为”、“知识和学说”的压缩表达。有人大概从“动宾搭配应该合乎习惯”出发,认定上两句的“立之”、“废之”,应与下两句的“为之”、“舍之”互易才是。我认为此说有理,但又想到,这也许是荀子甚或当时人对这几个词的使用习惯正同我们相反造成的,所以不主张改动原文。又,两个“夫是之”句,我未见有人做过分析,我的理解是:“夫”字仅起提示作用,“是”为代词,指代前两句所说的处理方式,“之”是副词,相当于“则”;因此,“中事”、“中说”的“中”是恰当的意思,但用作动词了,且是所谓的“使动用法”。自然,作翻译时可译作“正确对待”。两个“失中”的“中”更明显是“恰当”义。 

2、接下用“若夫”领起的话,是举出无益于理、故而必须废之的两个例子,好使读者对上面说的意思有具体的体认。对“充虚之相施易也”,和“‘坚白’、‘同异’之分隔也”两句,可暂不问具体意思是什么,先细读下文的评论;于是可知,说的乃是谁也听不到、看不见、说不清、连圣人都难以捉摸的东西,质言之,是毫无实用价值的、似是而非、无可证伪的谈说而已,因此接下才又说:完全不懂这些个,君子还是君子;精通这些个,小人还是小人。——凭这思路,我觉得那两句应读作:“充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异’之分,隔也”,可意译为:《周易》所讲的关于充实和虚空相互作用的道理,名家所作的关于“坚白”、“同异”的辩论(“分”有“辨别清楚”的意思;“隔也”是和“易也”并言的,就也当是指一部书,或一个学派,于是我猜想是指名家;因为名家讲究“辨”,而“辨”即是“分辨”,也即“隔开”,所以用“隔也”暗示名家,是可能的)。又,“偻指”即“曲指”(“偻”本是指背脊弯曲,故有了“曲”义)。

3“工匠不知”以后至结尾的话,只有“而”字开头的一句要解释一下:“狂惑戆陋之人”是指“ 狂妄、糊涂、愚蠢、浅陋的人”; “乃始”相当于“才会”;“辟称”是“譬喻”和“称引”或“称述”构成的联合结构;“老身长子,不知恶也”是说:“一直到自己老了,儿子长大了,也不知道理当厌恶自己的这种状况”(即是讲他们“死不改悔”。“老身”、“长子”都是动宾结构,“身”是“自己”义)。所以下句批评这种人是“上愚”,并且认定他们比不上喜欢给鸡狗看相的人,因为后者还可能“为名”(暗示他们捞取不到任何名声)。——这是隐射当时哪些人?荀子心中一定有数的,但我们不得而知。引诗出自《诗·小雅·何人斯》,有人翻译为:“你若是鬼是短狐,那就无法看清楚;你的面目这样丑,给人看就看不透?作此好歌唱一唱,用来揭穿你的反复无常。”

 

8.7“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乡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尧、禹,岂不贱而贵矣哉?乡也,效门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岂不愚而知矣哉?乡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岂不贫而富矣哉?今有人于此,屑然藏千溢之宝,虽行貣而食,人谓之富矣。彼宝也者,衣之,不可衣也;食之,不可食也;卖之,不可偻售也。然而人谓之富,何也?岂不大富之器诚在此也?是杆杆亦富人已,岂不贫而富矣哉?”

1、从后文的回答可知,问话中的三个“而”字,同“一而再再而三”这种说法中的“而”字最为相近,所以问的是:我想由下贱变得高贵,由愚昧变的明智,由贫穷变成富裕,可能吗?——这样提问似乎没有现实的人的现实根据,所以明显是写文章的一种“手法”,即作者是要开宗明义地宣告:我们来讨论一下实现这“三变”的可能性与途径吧。“可乎?”,有人译作“可以吗?”恐怕是误译。

2、答话省去了表态词“可”,径直回答“变”的途径说“其唯学乎”,足见这一节的主题是论学,即申明“学”有让人实现上述“三变”的作用。接下至“孰禁我哉”的几句,是先行一般地交代“学者”的前途会因人而异,但只要学以致用了,就至少会成为士,努力一点则成为君子以至圣人。——“行之”是“实践所学的东西”的意思,“敦慕也”是指学得勤奋又极其向往成为“理想人物”,“知之”当是说:还加上“精通所学内容”这一项。“孰禁我哉”这一句让我想起孔子的名言:“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确实的,表不表现仁心、学不学习和按不按学到的道理去行事,那是完全“由己”,谁也禁止不了的。

3、接下是逐一论述“三变”的可能性与实现形式,都用“乡也…… 俄而……”的格式(“乡”同“向”;“俄而”,须臾之间也),是为了强调“学”是能够很快见效的,简直“立竿见影”。——“混然涂之人”、“效门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和“胥靡之人”,可依次翻译为“混混沌沌的普通路人”、“连门外和室内的礼节有什么分别都糊里糊涂不能辨别”、“一无所有的人” 。“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是个比喻,说运转天下事于手掌之中就像辨别黑白一样容易了;“治天下之大器”是指治天下的手段。“举在此”的“举”是“全”义。

4、“今有人于此”起,一直到末尾,是设定一个事例,说明一个人还可能同时“贫而富”=又贫又富:若是有这么一个人,他零零碎碎地(“屑然”)积聚了价值千金的珍宝(“溢”通“镒”,重量单位),那么,即使他是靠乞讨来糊口(“貣”,乞讨也),大家也说他富有;其实,他的那些珍宝,穿它吧,又不能穿;吃它吧,又不能吃;卖掉吧,一下子又卖不出去;但尽管如此(“然“),人们还是说他富有。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不是因为最值钱又最能生钱的东西确实在他这儿吗?这样说来(“是”),赤条条一个人也可称得上富有(“已”通“矣”),他岂不是贫穷而又富有么?——这是把一个人通过学习得来知识学问的过程,比喻为那个人“屑然”积聚“千溢之宝”的过程,所以“杆杆”其实是指谓虽然不拥有物质财富但极有知识学问的人。

5、原来,荀子是说,人有了真知识真学问,就意味着富有,就可称为富有者,而且,要想实际地掌握权力、办成事情、拥有物质财富,亦即成为通常意义下的贵者、智者、富有者,那也是十分容易的,很快可以实现的。——惟其如此,上面论述“三变”时才总是用“俄而”作状语。荀子用“其唯学乎”回答“三变”是否可能的问题,可见他是把“贱而贵”等变化,亦即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差别的原因,归结为“学”,也就是人们各自发挥能动性程度的不同,这与孔子说“(人们)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完全一致。——如果相信荀子这是在自觉地用孔子的理论答问,他这个说法就确证了孔子这句名言中的“习”字应训“学”。又,末一个穷变富的论例中其实并没有“变”,只是说明对于同一时刻下的同一个人,可从不同方面论定其穷富,可说他既贫又富。这是本节逻辑上的不严格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