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荀子·荣辱篇》解说(4·8--4·9)

(2012-09-05 19:26:35)
标签:

杂谈

 

8 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政令法,举措时,听断公,上则能顺天子之命,下则能保百姓,是诸侯之所以取国家也。志行修,临官治,上则能顺上,下则能保其职,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父子相传,以待王公(是故三代虽亡,治法犹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也。孝弟愿悫,軥录疾力,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饱食、长生久视以免于刑戮也。饰邪说,文奸言,为倚事,陶、诞、突、盗,炀、悍、憍、暴,以偷生反侧于乱世之间,是奸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其虑之不深,其择之不谨,其定取舍楛僈,是其所以危也。

1、“天生蒸民”,在《诗经》中出现过两次(有一次“蒸”作“烝”),“蒸”字一般训“众多”,故“蒸民”即“庶民”。“取之”,在这里是泛指获得或遭遇到什么,前加“有所以”,就是说每个人的“取”都有其特定的原因或方式了。因此,接下就分别讲从天子到庶民、奸人等六类人“取”的各是什么及其原因和方式,但重在交代原因和方式,“取”的是什么,只为说话的需要,把它作为事实陈述出来。

2、“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其中三个“致”都通“至”;“修”与“厚”、“明”并举,自是“美、善”义(《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志意”相当于今天说的“思想”。荀子这样认识、论述天子之所以取天下的原因,说明他完全接受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个传统观念,未作一点突破。但这是当时人的普遍观念,而且这不仅仅是一种“天子-领袖崇拜”情结,更不是自觉的或下意识的“马屁意识”,从形成历史看,其实也包含着甚或更包含着对领袖=当政者的要求与期待:你必须努力“为人民服务”啊,否则,亦即你若是变得缺德了,皇天就不“辅”你了,你就得下台啊!

3、接下讲诸侯等五类人“取之”的原因和方式(“所以取之”)的话,大意很好懂,只需注意:“法、时、公”并举,当依次是“不违法度”、“合乎时宜”、“坚持公道”的意思;“听断”是“听讼断案”的压缩。又,在当时,“国家”作为一个词,是指天子分封给各诸侯的领地,即“诸侯国”。②“志行修,临官治”,是说思想和行为表现都好,担任官职又能够使自己管理的地区达到“治”(“治”与“乱”相对)。③“刑辟、图籍”是指刑法和地图户籍;“不知其义”是作后四句的条件状语从句,等于说“即使不知其义,也一定……”;“是故三代虽亡,治法犹存”是“插入性成分”,所以我放在了括号里。“禄秩”即“俸禄”:“秩”可作“禄”的同义词。“孝弟愿悫”是四个德目(“弟”同“悌”);“軥录疾力”是说“做事勤劳,肯卖力气(从“疾”字的“急速”义可引申出“使快”或“快速从事”的意思);“敦比其事业”是说“扩大其事业并保护之”(“敦”有“多、丰富”义,此处是用作动词;“比”通“庇”,“保护”义);“长生久视”的“视”是“生”的同义词,“活”的意思。⑤最后讲奸人的几句,可这样翻译:粉饰邪恶的学说,美化奸诈的言论,好做奇特荒谬之事(“倚”通“奇”),又招摇撞骗,强取豪夺,放荡凶暴,骄横残忍,凭着这些在乱世社会苟且偷生,则是一切奸人总是走向危险、耻辱、死亡、刑罚的缘由。——这里面的“难字”实为“偏僻义用字”,一般读者不必在意,我就不解说了。结尾四句,明显是蛇足,我认定是某读者给“危”字做的注释,后被混入原文了。

 

9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  

1、这一节又是罗列君子与小人的几个区别,但意在说明这都不是根源于二者“才能”的不同(“材、性、知、能”四者其实就是指谓今天说的“资质才能”),而是使用“才能”的方式、原则不一样,即走的“道”不同,并且一开头就承认、声明“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这是儒家的基本观点,孔子早就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这几句话里无疑蕴含着这个意思。所以这里有表现了荀子对孔学的继承与发展。——前三句说“一也、同也、异矣”,是摆出观点、论题,其中的“若”在这里是连词,表示“另提一事”,相当于“至于”。

2、用“小人也者”领起的话,是对小人的“专论”;“也者”只起提顿作用,可以不要,但加上这二字,就像是要给小人下定义了,让读者产生一种预期;接下讲君子的话,却不用“君子也者”开头,而是用“故”字引出,是因为这里不是要把君子与小人平列地加以对比,已经设定了君子是“反小人之道而为之的人”,并且正是要强调和突出这一点。由此可知,本节虽然申明君子小人“材性知能”无别,但不是要呼吁人们千万别小瞧了小人,而是要提醒君子:你们想要让自己区别于小人,那得在“道德”上下功夫,不可局限于提高才能。——专论小人的几句好懂:“疾”可翻译为“极力”;“为诞”即做荒诞之事;七个“之”字都只起增加音节的作用;“虑、行、持”并举,依次指考虑问题、行为举措、思想主张(“持”是指所持的观点),因此“难知、难安、难立”必是说难以显得有智慧、难以安全稳当、难以真正成立。“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是说:结果当然不是得到他们所希望的好处,而是遭遇他们所厌恶的东西(“成”是“完成”义,故可用来指“干的结果”;“则”在这里是表示范围、趋向)。

3、“故”字引出的关于君子的话,同上面评论小人的话是一句句地对应着说的,所以“信矣”其实是说决不“为诞”,“忠矣”是说决不“为诈”,“修正治辨”与“禽兽之行”对待,自是对于君子(真正的人)行为特点的概括,所以是“按美、善、治、辨的要求去行动”的意思(“正”也有“善”义;“辨”指“人禽之辨”,亦即自觉地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三个“而亦欲”则相当于“因此也希望”,这个“而”字不再是“却”的意思了。

4、接下从“是故”到“故”字之间的几句,不是继续讲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而是稍微离开一下上面的话题单独对君子做评论,是语法上所谓的“插入成分”,所以我把它放到括号中。——“穷则不隐”是说他们即使不得志,美名也不会湮没无闻(这个“穷”是与“达”相对待);“名弥白”是说名声更加显赫;“愿曰”等于“羡慕地说”;“固有以贤人矣?”可翻译为:他们本来就有比别人强的地方吧(这“贤人”是动宾结构)?“夫不知”句的“夫”字是代词,相当于“他们”;“则”字仍然是指示范围、趋向,相当于“只不过”、“乃”。“注错”的“注”是“投放”义,“错”(同“措”)是“安置”义,其不言而喻的宾语(受事)是“材性知能”,所以是泛指人使用自己“材性知能”的方式,也即所谓的行为取向,一般翻译为“举措”或“举止”,极不准确。

5、“故”字领起的结尾几句,是针对前面所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而发,据以引出结论。“孰”通“熟”,“深思熟虑”的“熟”;“有余”二字不好讲,似为衍文,有人解释为“绰绰有余”,文字上勉强可通,义理上则不可接受,因为荀子不可能认为小人的先天素质一定还胜过君子。“譬之”引出的话是要说:君子不按小人的路子行事,而是“安雅”,这就像“越人安越,楚人安楚”一样,并不是先天“知能材性”使然,同样是源于他们对自己“注错”和“习俗”的掌控不同于小人(“节”有控制义)。这样结尾显是为了呼应本节的论题。——这话自然让人记起孔子关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但明显注入了一个新意: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乃是他自己决定的,是他的“积习”也即“注错”的积累、“凝结”造就了他自己。又,“安雅”何意?“习俗”又指什么?你自己想去吧,我只讲一点:一般认为既然“越、楚”指越国、楚国,“雅”就是指“中原地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