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章句辩误,之七十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011-12-26 08:42:45)
标签:

杂谈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2章》)

 

这一章太有名了,后来去掉两个“也”字,成为儿童识字读本《三字经》的开篇头两句,但如何理解,至今是个问题。

首先是全章两句话的结构,就可作不同分析。杨伯峻的译文是:“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李泽厚的很是一致:“人性本相接近,习俗使之遥远。”他俩的这个理解很有代表性,既是传统的,今天也有众多学者认同,在自己的著作中论及孔子的人性观时,就按这理解作介绍、推论和发挥,我估计,其中多数人都是搞“拿来主义”,即自己根本没有思考过这解释有没有问题,只是径直拿过来当做孔子的观点。其实,只要稍微想一下,就会提问:凭什么肯定这两句话不是并列关系,也不同构,后句的“远”是承前句继续对“性”作称述?这,我敢说,杨、李二先生必讲不出个道理来,顶多可以说:这样分析、理解也是可以的嘛!

李零和傅佩荣就把本章两句话看作并列关系,前者解说道:“孔子认为,人和人在本性上是彼此接近的。他们的不同主要是后天培养的习惯不同。”后者给出的白话是:“依本性来看,人与人是相近的;依习染来看,人与人就有很大的差异了。”就原文结构而言,这理解明显更为合理:杨、李代表的上述传统理解,是把后句看作“因习而相远”或“习使之相远”的压缩,故有“添字为解”之嫌。——注意:做这种理解时,“相”不是“相互”义,而是动词,“相差”的意思(《商君书·错法》:“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相万”即相差万倍。)

其次是“性”和“习”的含义也不好确定。《论语》中“性”字仅两见,除此章外,就是子贡说过一句:“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公冶长·13章》),孔子本人的言论中没有第二个“性”字。“习”字在《论语》中也共只有三个,另两个在“学而时习之”句和曾子的这句名言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因此,不好通过比照来把握这两个词在本章中的含义。认为“性”是指“人性”,即人的本性、天性,大概不会有错,因为这一定是在谈论人的问题,而“性”字在当时主要是用来指称事物之与生俱来而非后天人为造成的品性(《荀子·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把“习”字翻译为“习染”、“习俗”、“习惯”,就没有根据,未必符合孔子的意思了——杨、李、傅三位如此翻译,可能是基于这个考虑:“习”在这里是与“性”对言,故也应该是名词。何新此章的译文是:“人的天性本来相近,但由于习业不同而背离相远了。”

我的想法是:这一章的下一章,全文是:“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如果认定这两章间有联系,就是说,若是相信这两章是承接着同一个话题说下来的,那么,就不要把本章看作是孔子在宣讲他的人性论,不要提到“人性观”的高度来解读,认为孔子这是在谈教育问题,陈述的是他的一个教育思想,将不但合理得多,也容易索解了。

凭着上述想法,我认定李零和傅佩荣对此章的理解“在方向上”是正确的:全章两句话的主语,即陈述对象,不是“性”或“人性”,而是未予说出的“人们”或“人和人之间”,就是说,此章应该这样读: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性”和“习”在这里其实是分别充当“相近”和“相远”这两个谓语的状语。因为这里是谈教育问题,亦即“人的成材”问题,内涵着彼此本来似乎并无差别也理当没有差别人们,会不会和和为什么会变得大有差别起来,以至于有些个人会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大人物”的问题,所以用上了“相近”、“相远”的提法(“相”在这里是动词,“相差”的意思)。由此可知,前句虽然字面上是说人们的天性、本性相近,但并不重在“性”的具体内容,甚至一点也不顾及到这一点,而仅仅是要根据“大家都是娘胎里生出来的”这个公认的事实,理直气壮地申明说:就天生固有的基质,或者说“成材的潜能”而言,人和人是几乎没有差别的(在孔子那里,“近”常是用来表示没有差别,即那差别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起点上,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前句其实是要申明它的言外之意:“人与人有实质性差别是后来的事”。这自然让听话人发生“打破原初的平等状态,造成差别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于是追加后一句预作回答。可见本章主旨乃在后句,前句主要是起引出后句的作用,并使后句具有论证性,全章有个更加完整的意思。因此,后句确实理当是说:是“习”使得人们后来有了差异。

这里最需要注意的,是前句“性”字兼有两个作用:既交代人与人是“在性方面”“相近”,也即“相近”之所在,同时也就暗示了它是“相近”的原因(都是娘胎里生出来的,哪会有大的差异?)因此,后句中与之呼应的“习”字也起双重的作用,同“性”字存在着“全面的对言关系”:既指示它是人与人“相远”的原因,同时设定了它是对于人自身某个后天品性的称谓。由此可知,这里讲的人与人的“差别”,乃是指的社会差别,在孔门,更局限于道德人格的差别。

李零和傅佩荣的错误在于没有体认到本章“习”字的涵义。按上述思路,再想到孔子对于“学”的重视,和他所谓的“学”主要是学礼,也即学习做人,而且他是把“学”看作人由自然人提升为社会人的必经之途,今天所谓的“中介”的(“不学礼,无以立”),就可以知道,可以肯定,这个“习”当是指的“学”,即后句其实是说:(人们是)由于后天“学”的不一样,所以彼此有了重要的差别。——“习”为会意字,本指小鸟在上辈带领下反复地试飞终于获得飞的品性、本领,故与“学”有必然联系(后来有了“习文”、“习武”的说法,成了“学”的同义词,《吕氏春秋》就有“蠭门始习于甘蝇”句,其中“习”字明显是“学习”义),二者的区别在于:说“习”时更着眼于“在实践中学”,和主体因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结果的方面,说“学”则重在理性知识的增加和学的过程(所以只说“学而知之”,不说“习而知之”)。加之这里是要与“性”对言,“性”作名词乃指“先天禀赋”这种已然的品性,该用主要着眼于学习的结果、可用来指谓“后天养成的品性”的词语来与之相对,所以后句说成了“习相远也”,而不是“学相远也”。

现在清楚了,本章表达的是孔子的基本的教育思想,和《卫灵公·39章》说“有教无类”,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如果说后者是申说“人皆可教”,则此章是强调“凡正常人都可成材,达到的成就则取决于自己学习的情况”。——说“性相近也”,当然设定了每个人都没有先天缺陷,但一则孔子承认有先天不足的人,二则也是为了强调“成就在于自己”,所以他补充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就是下一章:“不移”同“相远”呼应,是说不会有大变化、大进步,会长期停留于自然状态。先天残障者即“下愚”自然如此;至于“上智”,和《季氏·9章》中的“生而知之者”一样,也不过是孔子虚悬一格,如此行文而已。

按上述分析,孔子是主张“性相近”的,他并没有“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观点;他既把“仁”看作人皆有之的天性,同时又说“克己复礼为仁”,可见同时承认人的天性中也有“仁”的对立面。因此只能说:孔子倡导他的仁学理论,乃在呼吁人们培植、发扬自身中固有的善性,自觉地去抵制、克服自身中同样固有的恶性,以期个人成为善人,社会成为人人相亲的和谐社会。就因为如此,后来发展出了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而两人又都可以看作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

最后我要指出两点。一是把本章的“习”训为“学”,就是把人们由“相近”到“相远”的原因归结为人类个体在“学习做人”方面的差别,这不但是孔子的思想,而且正是他要特别强调的,因为这将促使人们提高争取成才、成圣的自觉性,不把落后的责任推给别人、外界;把这个“习”解释为“风习”、“习染”、“习惯”,就多少有点为落伍者推卸责任之嫌了,这是孔子所反对的。所以从“价值”方面看,我的新解也比传统解释为优。二是这一章将性与习联系起来论述,不是孔子的原创,早在《尚书·太甲上》中就有“习与性成”句。——这句话,还没有公认为准确的翻译,从上下文看,我以为其中的“习”字该训“学”,因为后面是说要让太甲多多接触也即学习先王的教诲。那段话的全文,就不征引了,读者自己去查阅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