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章句辩误,之六十八:“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011-11-30 18:17:39)
标签:
杂谈 |
这章有二难解之处。首先是不好确定“空空如也”句的主语、主体,即:是孔子说他对鄙夫所问的事一无所知,还是说鄙夫对自己问的事情一无所知?抑或是指鄙夫极其虚心,毫无成见,唯望孔子不吝赐教?古时注家可能是因为不便或不敢把孔子“注释成”承认自己无知的人,多作第二解,或第三解(此解像是为了避免第一解,又觉第二解说不通而发明出来的);杨伯峻、李泽厚取第一解,但没有讲理由,只是将此句翻译为:“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李零则讲了个道理,说:第三、四句是“承上‘无知’句,我理解,(孔子)是说自己无知,肚子里什么都没有”。傅佩荣取第三解(朱熹等的意见),他此章的译文是:“我什么都懂吗?不是这样的。假如一个乡下人来问我,态度诚恳而虚心;我只是就他的问题正反两端详细推敲,然后找到了答案。”——这译文“假如”后“我”字前的文字是缺主句的主从复句,所以不知所云,同后文也接不上。
我以为,如果考虑到这样两点:①孔子从不以“博学者”自居,而且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为政·17》);②他看重的是学习方法,教学则注重启发式,“不悱不发”,“循循然善诱”,总是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就可以想到,这一章大概是他同人谈及关于“知”的问题时,对这两点作举例说明。因此,“空空如也”自当是孔子说他对于鄙夫所问的事几乎一无所知,以此说明上句“(吾)无知也”并非言过其实,或矫情作态。但这只是道出了他想说的意思的一半,还有未予明言的另一半,那就是:但我总可以通过一定方法,终于由不知到知,由无知到有知。因为如果没有这层意思,末一句就无所承接,来得突兀了,而此章乃重在末一句。由此可知,开头两句乃是起引出话题的作用,其中已经蕴含有这个未予明言的意思,否则末句终于是无所承接的“突兀句”。——所以傅佩荣将头两句翻译为“我什么都懂吗?不是这样的”,就对原文的领会说,是不错的,杨伯峻、李泽厚完全按字面直译为“我有知识吗(么)?没有(哩)”,则不够准确,把原文中本有的“但我有个求知的好方法”这个“语境蕴涵”给遗落了。
本章真难解的是末一句:既说不清“叩其两端”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而竭也”究竟指什么。注家的意见自然分歧很大,有意高深者说得玄而又玄。朱熹注曰:“两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李泽厚说:“朱熹缺‘正反’两端,应补入。”所以他将末句翻译为:“(我)便就这个问题正反、头尾、本末考查,终于得到结果”。 杨伯峻的译文有所不同:“我从他那个问题的首尾两头去盘问,[才得到很多意思,]然后尽量地告诉他。”两人都认为“竭”是“完、尽”义,但李把“而竭”理解为孔子说他自己“终于获得”了一项新知识,杨则认为是说“尽量告诉”提问者。——倒是都显示了“叩其两端法”的效用,但能说“都对”吗?
我的想法是:①如果联系到《为政·16章》说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可知这里的“两端”乃是泛指“对立面”,即是指:“在这问题上互相对待的两个方面”。因此,从原则上说,“两端”是太多了,怎样补都补不全。
②“叩其两端”的“其”字,无疑是指鄙夫所问的问题、事情,与之有关的“两端”虽多,但人在短期内能够设想得到的,则必定数量有限,也就是有“竭(完、尽)”的。③从孔子的行文看,即从他使用“动词╇宾语╇而竭”这句式看,“而竭”明显是承接着“叩”字说下来的,故而理当是“一个个叩下去,直至把所有存想到了的两端通通叩过”的意思,不会是讲“叩”完后得到了什么,或再去做什么(这个“而”字是“而至于”的意思,即“一而再再而三”这种说法中的“而”)。④因此,这末句是陈述思考过程,蕴涵着“结果我把本来不懂的问题弄懂了”的意思;有这个“蕴涵”,同头两句中蕴涵有“但我总可以通过一定方法,终于由不知到知,由无知到有知”的意思,道理是一样的,听话人作为“语境中人”一定领会得到。所以这末一句也是对前文的呼应。⑤因此,这个“叩”字不会是“叩问”义或“盘问”义(思考过程不必同时是对话过程),而应理解为通“扣”,或“抠”,即“叩其两端”是说:“仔细思考、揣摩、推究它涉及到的所有对立面的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傅佩荣对此章的理解最为准确,只是他表达得不够好,若改译成这样子,就不失为很好的译文了:我什么都懂吗?不是这样的(我只不过掌握了获得新知的方法罢了),例如,即使一个见识不多的人来问我一个问题,我也可能一无所知的,但我会对那问题仔细加以分析,务求把握到与之有关的所有方面,(这样,是一定会终于弄明白的)。——注意:这里,孔子特别指明提问者是“鄙夫”,是为了与“无知也”句相呼应,暗示并且强调:连鄙夫提的问题我都未必懂得。一般将“鄙夫”直译为“乡下人”、“庄稼汉”,显是因为没有体认到这一点,因之也就不能想到,其实,倒是乡下人、庄稼汉提出的问题,孔子未必能“叩其两端”,他更不会举乡下人、庄稼汉的问题做例子来申述他的思想观点主张。“鄙夫”在《论语》中共二见,另一个出现在《阳货·15章》的“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句,在那里显是一个贬称,指谓患得患失的势利小人,这里则重在他的见识短浅方面,翻译为“浅薄之人”,也许能够达意。
按我的理解,这一章是讲思想方法,是孔子在教诲学生或某位官员如何想问题,获取新知识,反映了孔子颇有“联系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称之为“矛盾分析法”的方法有相当的认识,所以是《论语》中很有重要性的一章。真可惜,两千多年来,它被注家们解歪了,其光辉被遮蔽了。
何新将此章末句标点为:“我扣其两端,而竭焉。”翻译为:“但我从事情的正反两面去探询,就知悉了。”又在注释中说:“孔子这种叩两端而反问的方法,接近于苏格拉底以问话求答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