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章句辩误,之十一:“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011-08-02 09:20:10)
标签:

杂谈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17章》)

这一章,朱熹作的注是:“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就是说,孔子这是描述努力学习者的心态,以此告诫弟子:学习就应该这样。当代注家仍然是袭用这个理解,只是译文稍有不同,例如: 

     杨伯峻:“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李泽厚:“学习好象生怕赶不上,又怕丢失了。”(后面又发议论说:“既急求新知,又恐失旧知,故瞻前顾后。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零:“学习总是瞻前顾后。瞻前,唯恐学不到;顾后,又怕把刚刚学到的东西丢了。”

     傅佩荣:“学习时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赶上了还担心会丢失啊。” 

这样理解,意思不错,粗看也与原文字面相合,但细想一下,不对了:如果这说的是学习者必有的心态,那么,只要人去“学”了,就一定如此,怎么要“警学者当如此”?如果这只是说的努力学习者的心态,蕴涵只有这样学才能学得好的意思,倒确能起“警学者当如是”的作用,但这却是往原文中灌入它原本没有的意思了,因为原文是说“学如……”,不是说“善学者如……”。因此,对此章的以上传统理解,可说是强用孔子的话来申述解说者自己的意思。

产生上述误解的原因,是没有领会到,这章其实不是讲“学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或应有怎样的心态,而是讲“为学”本身的一个特性,以及这个特性将使学者产生怎样的感受。这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着眼于学习者,后者着眼于“为学”,即“学”本身。因此,作为教诲,前者是要读者从学习者的心态进而想到“学”本身的特性,后者相反,是教人根据“学”本身的特性去思考该如何“学”?

 转换了领会的角度,就会想到,要读懂这一章,须先明确孔子关于学(“为学”)的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他用诸如“学而不厌”、“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话表达的意思,可概括为后人所谓的“学海无涯”,或庄子说的“生有涯而学无涯”。据此可知,本章所说的“不及”乃是“过犹不及”这话中所说的“不及”,“如”字不是“好像”义,而是“相当于”的意思,故前句是说:学海无涯,学者永远都处在“不及”中,没有“过”的时候,即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学够了,再学就过头了。后句“犹恐失之”则是说:因此,学习者任何时候都不会、不可以认为他已没有东西可学了,相反,他始终都只会、只应该担心他将会有许多东西学不到——这句话中的“犹”不是“还”、“又”的意思,而是“言犹在耳”这说法中的“犹”,表示“始终未停”,相当于今天说的“总是”;“失之”是例如“失之交臂”这种说法中“失”,故是指“未能学到”,即“之”不是指代已经学到了的东西,而是指谓想学而尚未学到的东西。

子夏关于“好学”有个说法:“日知其所亡(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5章》)这是说,每天都学得一些新知,对于已经学到了的,还每月都加以检查、复习,以免遗忘,这才叫好学。这可视为我以上解说不误的旁证:他这样定义“好学”,不就是认为“学海无涯,永远都不可自满”吗?而我们当然有理由推测,这是因为他按上述理解去领会孔子关于“学如不及”的教诲,才对“好学”达到了这种认识的。

十分明白,按上述理解,这一章才不但道出了或者说才符合孔子关于学的根本观点,而且同样具有甚或更加具有“勉励为学者不断进取”的教诲意义,因为这不仅是教人要“学而不厌”,而且解释了可能不断进步和可能“不厌”的原因、理由——只有总有新知可学才能不断进步,也只有不断获得新知才会不厌,老是重复旧知,哪谈得上进步,又哪会不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