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章句辩误,之十一:“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011-08-02 09:20:10)
标签:
杂谈 |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17章》)
这一章,朱熹作的注是:“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就是说,孔子这是描述努力学习者的心态,以此告诫弟子:学习就应该这样。当代注家仍然是袭用这个理解,只是译文稍有不同,例如:
这样理解,意思不错,粗看也与原文字面相合,但细想一下,不对了:如果这说的是学习者必有的心态,那么,只要人去“学”了,就一定如此,怎么要“警学者当如此”?如果这只是说的努力学习者的心态,蕴涵只有这样学才能学得好的意思,倒确能起“警学者当如是”的作用,但这却是往原文中灌入它原本没有的意思了,因为原文是说“学如……”,不是说“善学者如……”。因此,对此章的以上传统理解,可说是强用孔子的话来申述解说者自己的意思。
产生上述误解的原因,是没有领会到,这章其实不是讲“学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或应有怎样的心态,而是讲“为学”本身的一个特性,以及这个特性将使学者产生怎样的感受。这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着眼于学习者,后者着眼于“为学”,即“学”本身。因此,作为教诲,前者是要读者从学习者的心态进而想到“学”本身的特性,后者相反,是教人根据“学”本身的特性去思考该如何“学”?
子夏关于“好学”有个说法:“日知其所亡(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5章》)这是说,每天都学得一些新知,对于已经学到了的,还每月都加以检查、复习,以免遗忘,这才叫好学。这可视为我以上解说不误的旁证:他这样定义“好学”,不就是认为“学海无涯,永远都不可自满”吗?而我们当然有理由推测,这是因为他按上述理解去领会孔子关于“学如不及”的教诲,才对“好学”达到了这种认识的。
十分明白,按上述理解,这一章才不但道出了或者说才符合孔子关于学的根本观点,而且同样具有甚或更加具有“勉励为学者不断进取”的教诲意义,因为这不仅是教人要“学而不厌”,而且解释了可能不断进步和可能“不厌”的原因、理由——只有总有新知可学才能不断进步,也只有不断获得新知才会不厌,老是重复旧知,哪谈得上进步,又哪会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