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乱世如何才能进入大佬幕府?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历史 |
晚清乱世,如何才能进入大佬幕府一展才华?这里以左宗棠开幕为例!
左宗棠幕府辟建于咸丰十年(1860),延续至光绪十一年(1885),历时26年之久。据初步统计,先后进入其幕府的幕僚共有266人。那么,如此数量庞大的幕僚群体又是怎样进入其幕府的呢?幕僚入幕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幕主主动延聘。
传统的幕府制度本就讲求幕主对幕僚以宾师之礼聘请,左宗棠同样有聘请人才入幕的习惯。
譬如,幕府建立初期聘请王开化,当时左宗棠刚刚建立楚军,他认识到自己“频年戎幕,从未躬履行阵,于战事毫无阅历”的缺陷,因此接二连三地给王开化去信,请其出山佐幕,总理营务,左宗棠并向身体曰衰的王开化保证“请以半载为期,待略请打仗路数,即以安车送先生归里”,王开化碍于情面,不得不参其戎幕。
左宗棠在向曾国藩谈论此事时说:“嗣请以宾师处之,约以半载为期,乃始有允意。”
可见,幕主主动聘请幕僚在晚清幕府制度中仍占据着一席之地,在左宗棠幕府中,通过幕主主动延聘而来的幕僚还有刘典、杨昌濬、夏炘、胡光墉、吴大廷、吴观礼、王柏心、柏景伟、饶应祺等人。
2、奏调。
所谓奏调,就是将他处人员(通常是候补官员),通过幕主私相联络再向皇帝奏请调往己处。
左宗棠幕府中经过奏调入幕的幕僚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基本上贯穿了左宗棠幕府的始终,一直是左宗棠幕僚入幕方式最主要的路径。此处以左宗棠在浙江巡抚任上的奏调情况略作说明。
同治元年(1862)正月,左宗棠甫补授浙江巡抚,就上奏请调王加敏和胡光墉入幕效劳,此后又上《请敕调各员赴营差委片》,一次性奏调了李云麟、邓绎、夏献纶、谢大舒、张岳龄、周开锡、成果道、魏良、吴国佐、邹寿璋、严咸、陈友诗、田钰、葛钺、夏鸿先、马寿华、易方、陈彝爵十八人,上谕一概照准。
虽然最后并非全部都奔赴浙江,但由此即可看出其请调人才之众。
同治二年(1863),左宗棠因“浙省军务、吏治,需才孔亟”,又请调顾菊生、谢宝谬、吴士迈三人入幕,最后仅有顾菊生一人前来襄助。
左宗棠在浙江巡抚任上仅仅三年,就向上奏调人数多达二十三人,在其以后的官宦生涯中,奏调仍然是其幕府扩充的不二法门。
3、札委。
晚清幕府制度嬗变最为明显的表征即札委制的出现,所谓札委,指幕主用公文形式委任某人担任某项职位或从事某项工作,这一般是上级对下级的行为方式。
左宗棠幕府中也经常有札委情况的出现,这也可视为晚清幕府体制变迁的必经阶段。兹举一例,以作说明。
左宗棠在规复新疆之前,有相当一段时间都是在筹划关外运粮事宜,为了保障军需,他先后下札委任多人在关内外沿线设置采运局办理粮运。如同治末年,左宗棠札委陈瑞芝主持北路釆运总局于归化,陈氏“竭力经营,虽有成效,而于蒙部情形未能尽悉”,左认为“非加委大员前往督同办理,或不免利见弊生,稍致贻误”遂于光绪二年(后又下札委任喜胜赶赴归化主持采运事宜。
4、他人推荐。
左宗棠对人才渴求相当迫切,但其一生多处地方一隅,很难结识大量人才并将其搜罗入幕,于是只有不停敦请他人为其推荐人才。如施补华,浙江乌程人,据称“一再公车报罢,杨中丞昌濬抚浙,怜君落拓,使谒左文襄于关陳。当其时,文襄开幕府网络天下英俊,得君,诸贤皆出君下,乃大喜。军事一以相关。”
施补华久困秋阐,左宗棠前幕僚杨昌濬深知其能,便将其推荐到左宗棠西征幕府中效劳。施补华到左幕之后,主要负责参议军事及替左草拟文奏,其著《泽雅堂文集》存世,其中有不少文字都是其在左宗棠幕府期间为左宗棠撰写的。
另外,陶模也是由杨昌濬推荐给左宗棠,陶模墓志铭撰写者陈豪回忆说:“时湘乡杨太傅抚浙,豪居幕府。一日出示疏稿,特荐公有学,宗宋儒,才德兼备,可大用之语。调任皋兰。”
杨昌濬将陶模之德行推荐给左宗棠,左获悉后立即重用陶模,左宗棠在给杨昌濬的回信中不无兴奋地说:“文县陶令,志趣不苟,又有条理,的是良材。跪中吏事颓敝之秋,得此令人气壮,已调首县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