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曹操当国相发动的反贪风暴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历史 |
曹操在东汉末年的官场上是不用愁的。他20岁时被推举为孝廉,先后担任过洛阳北部尉、顿丘县令、议郎等官职,不过要说曹操在官场上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则是在他任济南国国相时在当地官场发动了一次反贪风暴,境内十个县令被撤掉了八个。几乎可以用惊天动地来形容。
汉朝实行郡国制,郡直属中央管理,国是分封给诸侯王的领地。但这些国的国王又不是完全独立的,他们在自己的封国只能享受税收的权力,行政权力则是由中央来管辖的。而中央来的这个特派员就是国相,这有点类似现在部队里的团长和政委,不存在谁管谁,权力是相对独立的,又能互相制约。
曹操任了济南国的国相,当时的济南国王是河间安王刘利之子刘康,济南国当时不小,下面领有十来个县,包括东平陵、土鼓、梁邹、邹平、著、於陵、台、菅、东朝阳及历城等等。
曹操到济南国任职可谓是有备而来的,29岁的他正是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最佳时光,他想借在此地方从政的机会大显身手,以便建立自己的名誉。
长期以来,济南国内的县令、县长,大多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却因为后台太硬,历任国相均不敢管治,也不敢向朝廷举报。曹操在出发前就托关系在档案馆里把济南国的资料都查了一遍,也了解了这些情况,他准备拿这些县长开刀以整治官场乱象。
曹操一上任,便召集各县长官训话:
“济南贪污贿赂声名狼藉,天下皆知,我要将其一网肃清。”
这些老油条听到新上任的国相训话,有人嗤之以鼻。
曹操命令那人道:“你去拿纸笔来!”
“我是县长呀”那人撅嘴说道。
“县长又怎么了,就是叫你拿”曹操大喝一声。
那名县长不情愿地取来了纸和笔。
曹操在纸上写出了一串名字。“名单里的这些人明天接受调查”曹操说完曹操就走了,留下这些人相互长叹。
对于新来的领导,这些人是有所耳闻的,来头大,背景过硬,十多年前还棒打违禁者至死,对掌权者的亲戚也毫不容赦,但当些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这些平时骄横惯的人竟一时也找不到办法解决。
于是,不久这十个县长就被撤掉了八个。这一来,上下无不为之震恐,违法作乱的官吏纷纷逃往外郡,济南境内一时变得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这是曹操在济南做的第一件大事,曹操在济南还做了另一件大事。
济南国在当时有个别名叫“千祠国”,这个好理解,就是各祠堂很多。这些祠堂是怎么来的呢?当然不是国家财政,国家才没有那么多钱来建这些祠堂呢,而是地方官府向民众集资建立,但实际上收缴来的钱花在建祠上还是非常少的。多到了各级官员的手中。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工程回扣,不同的是现在那些贪官吃的回扣基本是国家的钱,虽然也算是纳税人的钱,但毕竟不是从老百姓口袋里直接取的。但当时济南国建祠,那是挨家挨户搜刮的,民众苦不堪言,就是一个劫贫济富的通道。
曹操了解情况后准备重拳出击,他组织人力,拆祠毁庙,摧毁贪污源头,肃清“千祠国”长官和贵族贪腐的源头!历经了一个半月,除所有由宗族建造的家庙得以保留外,其他活人庙大多被摧毁,只剩下有据可依的十几座,并在东南西北各留几座祠庙用来办学。
曹操不顾重重压力和阻力,大行为国除弊、为民造福、移风易俗之举,更是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不同凡响的胆识和气魄。
当然,曹操在济南放的这“两把火”,也触动了当时官僚阶层的既得利益,得罪了朝廷和地方权贵,曹操担心受到打击报复、招致祸端,只干了一年的济南国相后,便向皇帝提出了辞呈。最后隐居乡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