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文学作品里文体的交融美

(2015-09-19 19:29:05)
标签:

佛学

小说

张爱玲

萧红

交融

分类: 心香一瓣
     记得茅盾曾经评论萧红的“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我也有同感,读萧红的小说时,你不觉得是小说,也不完全是散文,还有诗歌一唱三叹的韵味。有人认为她的作品是散文化的小说,也有人认为缺少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又以散文诗般的清丽赋予小说以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文艺作品其实应该打通门类之别,各种文体可以杂糅,好的作品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如果能有自己的独创风格,就是一种成功。
     张爱玲的小说也是吸收了各种文体的好的元素,我们看张爱玲的作品,觉得作者不仅仅会写小说,也会写戏剧,她更懂色彩,也研究过心理学。她的很多小说里还运用了电影里蒙太奇的手法,使得小说很有画面感,过渡也很自然。比如“金锁记”里“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幅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大幅度的时间跳跃,在今昔之间来回穿梭,这种跳跃式的电影镜头般的描写,简洁利落,不仅交代了情节的发展,也突出了今非昔比的对照效果。还有人认为张爱玲小说里关于胡琴的描写,其实不是现实的写照,更是一种心理幻想的描写,烘托了气氛,适应了需要,可见她也是学过心理学的。所以她的小说技巧比较高,一般人很难超越,她既熟读红楼,还借鉴西洋油画的色彩描写,小说情节里又不乏戏剧的冲突等,吸收了很多文体和艺术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品才经久不衰,充满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有的人擅长写散文,有的人喜欢写诗歌,有的人能写长篇,有的人只能短篇,各人气质不同,所擅长的文体也不同,但是如果一种文体写多了,有可能就会陷入一种千篇一律的模式,比如曾经有苏州博友说我的散文乍读几篇,美不胜收,飘逸着唐诗宋韵,但读多了,也有少数篇章会给人以雷同之感,我知道这是善意的建议。其实很多人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一种文体写多了,容易陷入一种惯常的模式,很难再有新意,如果再想提高,可能就要学会文体之间的杂糅,吸收不同文体的优势,使自己擅长的那类文体有点新的味道。比如写散文的,可以学习在散文里运用小说的笔法,写小说的多吸取戏剧冲突的优点,写游记的不满足于游记本身,而是向文化散文发展。
   文学艺术本是相通的,不仅文体之间是相通的,文学和美术、音乐等也是相通的。李叔同不仅擅于写诗词,他还会谱曲、会画画,最后还懂佛理;王维的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柳永的宋词最适合吟唱,凡是有井水处,皆有吟咏柳词的;红楼梦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在于那恢弘的历史背景,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在于作者是个多面手,既懂文学,也懂医学,还会建筑,对菜谱、曲艺等都有研究;金庸的武侠小说不同于一般武侠小说,也是因为作者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知识也比较渊博,语言上有一种独特的典雅美、对仗美。
   可见,好的文学作品要求作者不仅要有文字的功底,也要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广泛的阅读,更重要的是会运用不同文体的优势,吸收其他艺术的营养,融入自己擅长的那种文体里,形成既丰富又独特的文体格局,如此才会有创新,作品才会持久流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