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的吃法已经叫人眼花缭乱了,朱自冶却认为这些还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吃“头汤面”。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朱自治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摘自“美食家”
从来没觉得饮食还可以这么考究,可是在作家陆文夫的笔下却可如此,一个作家的作品和他生存的土壤息息相关,陆文夫的作品,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却又深蕴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不仅主题积极,艺术精湛,且以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著称,具有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品格,在中国当代文坛独具风骨。尤其是他的美食家,从中可窥市井百态,最日常的生活就是他写作的源泉,连头汤面在他的笔下都如此鲜活,让人仿佛闻到了生活的气息,一副清丽的、悠闲的画卷展现在面前。
“这就苦了朱自冶啦!他吃了四十多年的饭,从来就不是为了填饱肚皮,而是为了“吃点味道”。这味道可是由食物的精华聚集而成的。吃菜要吃心,吃鱼要吃尾,吃蛋不吃黄,吃肉不吃肥,还少不了蘑菇与火腿。当这一切都消失了的时候,任凭那孔碧霞有天大的本领也难以为炊。”
一直以来自己不屑于柴米油盐,可是看过陆文夫的作品,才知道生活处处皆文章,连吃食也可以写得如此活色生香。一篇好的作品不一定要像小说那样情节跌宕起伏,有时只要还原生活的本真,波澜壮阔是美,清淡悠适也是美。
一个作家生长的地域文化就是他作品的源泉,还原当地的人文特色,哪怕一条街,一个巷子,一曲评弹,一份小吃。如果还原得真,还原得妙,就不失为一部好的作品。
就像文友若河的作品 “云雾里的家乡”——曾有人对我说:“你们云龙所有的村庄都在云雾里!”我听着很受用,回答说:“这样经典的评价我第一次听说。”其实,这澜沧江江及其支流沘江边,所有的村子都依山傍水而延伸,很多时候都隐藏云雾之中,有时连你到村边还不知道村子在哪里,这就是云龙古代被人称为“山国”的原由。
当时就觉得他的这个作品有着深深的地方特色,也许故乡的山水对他来说已经万分熟捻,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不需描画,却是一副绝好的山水画。
作品的生存要有一定的土壤,而他生活的地域文化就是最佳的写作源泉。
“一见如故酒当茶,天涯来客茶当酒。”就像招待客人要用当地的茶酒,能将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表现和展示出来,不失为一个写作者的使命,不是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