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的境界与道德(夏长阳)
(2014-06-23 17:58:08)文艺创作的境界与道德
—《怀化文学》卷首语
夏长阳
生活中的人与事。常用境界与道德来衡量。境界有高低,道德有好坏。文艺创作也一样,一台戏剧,一部小说,一首长诗,一座石雕,一幅画,不但能看出作者创作意图,又能体现作者的境界与道德。天上落的雨水,地上冒的泉水,有浑沌的,有清澈的,有的能给人喝,有的不能给人喝,这都是水,可水质不一样。编剧的,写小说的,绘画的,雕塑的等文艺创作者都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却不一样。单从作品来看,有高尚的,有低下的,有积极向上的,有消极沉沦的,这都与作者境界与道德有关。作品有作者影子,或亲身经历,或心灵感受,各有各的认识。这如拜佛一样,你拜他也拜,各有各的祈祷,各有各的想法。有的虔诚,有的虚假,有的抱着希望,有的企图试试,但菩萨心里有谱。文艺创作的客观对象是社会,欣赏作品的读者就是菩萨。读过看过,是不是虚情假意,是不是实实在在地为艺术而创作,心里最清楚。虚情假意不能愉悦读者。不能满足读者,难耐浮躁创作不出佳作,脚踏实地创作才心安理得,境界才高,道德才好,才能享受正常人的快乐。有些作者画出一幅好一点的画,或写出一部好一点的小说,或演出一台好一点的戏,便四处炒作,四处伸手,仿佛精卫要喝完大海之水,该要的都要,但这些作者到头来成不了大师,作品也留传不了。但有些作者却十分低调,无心造作,顺其自然,有态有度。该肥就肥,该瘦就瘦,做自己的事。如今拜名人为师现象十分普遍,小家拜大家,并不是从大家手里学到什么,而是奉承大家给予推介,成为大家,不是让读者接受自己,而是要大家强迫读者,这些作者应该懂得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原理。
要想成为大师,作品留传下去,境界与道德极为重要,学艺先要学好做人。
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卷起巨大浪潮,有很多年轻人投入文艺创作。绘画、写诗、做小说,十分勤奋,有的发表几首歪诗,或几个短篇小说,有的参加省美展,或获个小奖,是农民的转干,是干部的提升。转千了,提升了,后来不再绘画作诗写小说了。一心一意地去捞政治资本。捞了一官半职,成了领导,反倒不支持文艺创作了,更瞧不起文艺作者了,甚至挤压文艺作者。文艺作者有困难,没有信心,不是去鼓励,而是打击,还说文艺创作有什么好。忘记自己原来也搞过文艺创作。知道文艺创作的艰辛。有的作者做不了官。只有从事文艺创作的命,几十年下来,有了一点成就,不再求突破,也想捞点东西。这是文艺创作本身的生活,像一团飘浮不定的火焰,像一朵开在水里的水百合,没有圆满与完美。真正的艺术家有高境界与好道德,甘于寂寞与孤独,不随波逐流,有无限的思想与永远的艺术追求,有永恒的主题与美好的志向。在世风的影响下,如果没有完美境界不会创作出完美作品,没有好道德不会创作出好作品。作者与生活必须有一种完美关系,艺术才永远是新的,是永恒的。因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种族、一个动物、一棵树木,或地球、天空、太阳、星星、月亮,使彼此获得了永恒,创作出来的东西才有伟大价值。因为它是真实的,没有偏见与倾斜。如果占住主导地位,或企望达到个人政治目的,那就不道德了,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没有境界与道德,甚至将读者引入企图与歧途。艺术家们不要被某种世风所薰昏,用美好的境界和美好的道德,去创作美好的作品,杜绝没有境界与道德低下的艺术家产生,净化创作环境,迎接美好的艺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