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壮族建筑习俗(夏长阳)
(2013-08-13 17:07:10)
壮族民居一般择山而居,多数居住在丘陵河谷地带,一般以同一姓氏建村立寨,壮语叫“班”。现在村寨有的叫“捞班”、“老鳖班”等,随着人口的发展,村寨出现了许多门楼。壮族人建立门楼的主要目的是体现同姓中的分支,是公共出入场所。若本姓分支中有名人则将其功名的金字匾额,置于门楼前面。门头上必定有对大眼睛,楼棚放置老人寿木,楼下两侧置长凳或大树,供闲人坐歇及儿童玩耍。壮族土司衙门则白墙青瓦,圆形拱门,门顶制作成古代文人帽子状,两边对称青瓦盖肩,有些门楼壁上有石刻,记录本族祖先来历或置放记录本族重大历史事件的碑文。各姓氏都建宗祠,内设祖先牌位神龛,以供子孙朝拜,宗祠内有前厅、中厅、后厅等,以天井间隔,公用厅堂,遇到红白婚丧便在这里举行活动。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多为土木结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依山傍水,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有些地区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古俗。房屋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壮民把建房当作一生大事来看,对建房要求较高,而且一个村寨有相互帮工建房、轮流造房习惯。受附近非壮区的建筑风格和本地民族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古式壮寨民居一般以四合院形式存在,内分前后堂屋、厢房、天井等。天井是一个露天凹池,天井由石条板、石板砌成,石板上雕有壁虎、鲤鱼等图案。天井把堂屋一分为二,天井前面在大门后面为前堂屋,天井后面为后堂屋。前堂屋左右两侧一般无人居住,供作厨房、关牲畜、堆放燃料等,后堂屋两边厅房则是主人住宅区。屋檐等都雕刻成青鱼、鲤鱼装饰,鱼的鳞片雕刻相当精致。在修建住房时,均由亲戚及邻里相互帮工出力。在房屋开门设计上,很少开后门。近年来随当地经济的发展,壮族民居格局已有很大变化,大部分已住进砖混结构新屋,多以楼房为主。今天大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有极少数“干栏”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