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维吾尔族婚嫁习俗(夏长阳)
(2013-07-23 15:32:04)湖南维吾尔婚嫁习俗
湖南维吾尔族长期实行族际通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与当地回族的通婚率呈下降趋势,而与汉族的通婚比率却大幅提高。维汉通婚规模不断扩大,给民族文化传承带来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在生活习惯尤其是婚俗方面,与汉族有所不同,与新疆维吾尔族略有差别。过去湖南维吾尔族规定,为了壮大本民族,维吾尔族男青年可娶其它民族女子,但维吾尔族姑娘却不会嫁给汉族,只与回族联姻。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只限于本民族内部通婚,限制女性与非伊斯兰教男性通婚。但男性可娶非伊斯兰教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女性为妻,与维吾尔族结婚的女性必须皈依伊斯兰教,履行一定的“入教”手续,接受伊斯兰教的约束。维吾尔族婚姻一般要经提亲、订婚、迎娶、婚礼等过程,其礼节与其它民族差不多 小有区别。每逢嫁娶喜庆之日,穿戴整洁的维吾尔、回族及汉族等亲朋好友,应主人之邀于该日中午准时到达。这时刻,一阵阵“桉色俩目尔莱库姆”和“喔尔莱库姆桉色俩目”的问候声,不绝于耳。客人们各自带来二斤茶油,几斤糕饼,或是十斤糯米,供主人家炸“油香”、“馓子”等清真食品。维吾尔族人们厌烦动辄倾送重金贵物和拉锯式你来我往的交际,只承领此类经济实用赠礼,显示出民族之间远非钱财可比的情谊。
婚礼由清真寺德高望重的阿訇主持。一对新人并肩坐在新房中央红方桌下首,静听阿訇宣讲“卧尔兹”,向众人宣布这件婚事,告诫双方守誓,一辈子真诚相爱相依,再由一对新人念“依玛尼”,表白自己信仰,接着便是举行“交盘”(嫁娶)仪式,再往下是做“口唤”仪式:由新郎当众承诺,送给新娘聘金或衣物首饰。原来,女方在婚前并不向男方索要东西,只在婚礼上提出此事。男方根据新娘要求的数目,可与她协商。男方当场可付一部分,其余可在一年左右付清。接下由二名男性维吾尔族人作证婚人。证婚之后,全场静听阿訇恭诵《古兰经》里的“庆婚”章节,时间五至十分钟,往下就是阿訇接“都尔”,为一对新人祈求幸福和吉祥。
婚礼高潮是撒“喜果”——由阿訇将摆在红方桌上的红枣、花生、桂元、百合、糖果,轮番撒向人群。撒出糖果,寓意早(枣)生(花生)贵(桂元)子,四季得福。糖,象征着婚姻甜蜜幸福。百合含义尤为深远,象征新婚夫妻亲密无间,百年好合。 “喜果”引得乐趣陡增,它在新房空中开花,在宾朋身上翻滚,在地面撒欢跳跃。男女老幼俯身急抓,相互嘻抢,掀起久久不息的欢声笑浪,那阵势欲将新房闹翻。跳“赛乃姆”,是婚礼的最后仪式。那是一种粗犷浑厚的马拉松式歌舞,跳时极需勇气和毅力。主人陪上宾朋,跳至深夜才兴尽散去。
与兄弟民族婚俗相比,常德维吾尔族的婚礼不讲摆场,不摆宴席,也没有新疆维吾尔族数日的跳舞和叼羊盛会,而以简朴、清纯闻名于世。这样的婚俗堪称一首意境隽永的散文诗,一帧趣味浓郁的写意画,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习俗的变化,这种诗画般的婚俗景观,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只能珍藏于记忆里,现代城市的维吾尔族大都举行交际舞会,以示庆贺。维吾尔族的婚礼,由于地区的不同,举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城市和农村不一样,有的地方还保留新娘进屋要跳火盆,由舅舅抱着新娘上车等习俗,但城市里的这些婚俗早已简化,增添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