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维吾尔族习俗(夏长阳)

(2013-07-19 22:34:50)

维吾尔族习俗

湖南维吾尔族来自新疆,是元明时从高昌回鹘王国辗转迁徙而来,至今已有二十六代,六百三十多年历史。主要聚居于常德地区的桃源县,少部分杂居于津市、常德市区和汉寿县。维吾尔族人民多从事农业,少数人擅于经商及手工业,长期与汉族杂居,通用汉语、汉文,但在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仍保留本民族的习俗,信仰伊斯兰教。他们为哈勒后裔,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翦”。原有自己语言、文字,因长期与汉族杂居,除少数阿訇、老人尚能讲几句阿语外,绝大多数已不会讲维语,不懂维文,通用汉语。生活习俗诸多被汉化。在饮食方面,有许多禁忌,不吃猪肉、猪油,不吃一切性情凶恶的动物。平时所穿的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但在节日及举行宗教活动时,偶见民族服饰。人种特征发生变化,由于远离族群,长相开始变异。为了保持家族的健康,不得不与异族通婚,其结果改变了人种特征。长期以来,主要与回族通婚,所以在湖南,维吾尔族与回族关系极为密切,大部分的家庭男方为维吾尔族,或是女方为维吾尔族,而妻子或丈夫则是回族。

湖南维吾尔族虽然远离族群,但还保留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流传久远的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关于阿凡提勤劳、智慧等笑骂剥削阶级的传说,歌颂维吾尔族民族英雄的史诗《乌古斯可汗传》。目前保留的还有《哈巴士的故事传说》、《八士与土叶公主》、《翦姓的来历》等关于祖先的传说故事。同时,他们不断吸收汉族文化,并将汉族的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民歌、谚语等民间传说引入自己文化之中,如神话《张果老打水》、《张果老打坐》等。这些都取自当地汉族崇拜之偶像,其神话想象力丰富,形象生动。维吾尔族人性格开朗,能歌善舞,热情奔放,民间乐器有“热瓦甫”、“独它尔”和手鼓,“达瓦孜”即高空走绳的杂技独具特色。

 

1、维吾尔族传统节俗

湖南维吾尔族虽与回族、汉族通婚,受汉族文化影响很大,但仍然信奉伊斯兰教,与回族一样,也有三大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回族第三个节曰叫圣纪节,纪念穆罕默德。不同的是初雪节,维吾尔语称“喀尔勒克”,是维吾尔族在每年瑞雪初降时举行的歌舞娱乐活动。当白雪初降时几个朋友经过商量,联名写封雪礼信,信中要以白雪的降临祝贺收信人全家平安,然后要求收信者在初雪节举行一场歌舞娱乐晚会,提出晚会活动内容:诗朗诵、唱歌、跳舞、音乐演奏等。这游戏多在小伙子中间举行,不过姑娘也不放弃这种机会。人们开展这种歌舞游戏,一是为了解除一年耕耘的疲惫和烦闷,二是在大雪纷扬的冬天,寄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吉祥,称心如意;维吾尔族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古尔邦”是阿拉伯语,是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说演变而来。古尔邦节,在“肉孜节”后七十天举行。“古尔邦”是阿拉伯语,是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说演变而来。据说先知伊不拉在一个晚上梦见“安拉”(即真主),“安拉”令他宰杀自己儿子依司马义献祭,当伊不拉忠实地执行命令时,“安拉”又命天神送来一只羊代替。于是阿拉伯人就根据这个神话传说,宰羊祭祀。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这天正是阿拉伯太阴历十二月十日。伊斯兰教创立后,穆罕默德将太阴历十二月十日定为伊斯兰教的节日,这个日子恰恰是麦加朝觐活动的最后一天。从此,古尔邦节成为维吾尔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祭祀;肉孜节,也叫开斋节,作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也是维吾尔族的盛大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每年九月为斋月,斋月期间,只许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老弱病残、孕妇和小孩不用守斋,妇女在月经期间也不用守斋。在斋月里,要做到静性寡欲,白天戒绝饮食,即使是不守斋,也要尽力节制自己食欲,决不允许在公共场所吃喝。经过一个月封斋,于伊斯兰教历的十月初开斋。开斋节,各家名户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杏仁、杏干、油香、油炸果子、茶、瓜果、奶茶、五香茶招待亲友和客人。人们身着民族服装、戴着新帽,熙熙攘攘地走亲串乡,互相赠送节日礼品,相互拜节祝贺。男女老少成群结伴游玩,很多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唱歌跳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