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湘西的流放文化(夏长阳)

(2013-01-05 09:33:58)
标签:

文化

千年湘西的流放文化


人类在通过智慧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在通过创造和发明约束着自身。千百年

来,中国统治者为保自己地位,一直都在穷极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发明各种刑罚,来惩处那些破坏秩序与朝廷对抗的罪犯,一般用肉刑和死刑,摧残和消灭肉体,展示出智慧。 但这类刑罚太过野蛮和血腥,后来发明了一种同样古老的刑罚流放。

  流放是將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作为一种刑罚,流放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放刑罚在我国起源很早,並且沿用历史悠久,从远古流放之刑出现,到清末被废除,历经几千年。流放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沉积中处于最深层最不愿意被人提起的中华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一个独特的政治现象。 中国古代有四大流放地:一是湖北省西北部房县、南临神农架;二是海南岛,三是福建丰州,与泉州市区接壤;四是新疆伊犁。岭南与湘西是朝廷流放文人最多的地方。从战国时代起,被流放到“五溪蛮地”大湘西的各类历史名人不下一百人。著名的有善卷、屈原、伏胜、郦道元、陶渊明、李白、刘禹锡、王昌龄、魏了翁、王阳明、满朝荐、高力士、张学良、向培良等。这些历史名人特别是屈原、李白、刘禹锡、王昌龄四位著名诗人,在流放其间写下了大量诗文,使五溪大湘西呈现出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流放文化繁荣现象。由于这些名人大多是当时社会的精英,极有社会责任感,又胸怀远大,即使历尽人世沧桑、身处逆境,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所写诗文与他们平生所有诗文一起共同构成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境界。如屈原在被顷襄王流放之时所写的《离骚》,表达了主人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思想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流放到今天的溆浦、辰溪一带后又写下《涉江》、《远游》、《桔颂》等名篇,表达了他“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意志坚”的高洁品质和不屈性格。

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