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后有感(张丽丽)

(2012-01-04 14:45:47)

 

                                    

《透视名师课堂管理——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这本书我是断断续续地看完的,看着看着,有时觉得名师就是名师,能注意到如此精细之处,十分佩服;有时又觉得“头涔涔而汗淋淋”了,因为深感自己平时做是太马虎,愧对以往的学生。如今只有细细阅读,深深体会,牢牢记住要向名师学习,时时处处去关注那些细节,才能使自己心安些。这本书涵盖了名师在日常课堂管理中关注的66个经典细节,看似简单的细节,却在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说,“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将游戏引入课堂”……每一个经典细节都呈现出名师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课堂魅力,值得我们每一位都是品味、学习和借鉴。

一、我对细节的理解。

什么是细节?课堂细节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富有教育教学价值的环节和情节,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细小的教学环节、一次课堂思维训练等。课堂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课堂细节却能闪耀出教师生命的光环;课堂细节虽小,却是他们灵动的创造……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小心把握。教师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让课堂生成精彩,给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那么课堂将会成为充满诗意和快乐的地方。

二、名师课堂管理的秘诀探微。

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关注教学细节,需要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细节,改造“惯常”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名师的课堂管理细节,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雕琢课堂细节,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善于雕琢课堂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

纵观这本书中列举的66个细节,如“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提前三分钟进教室”、“让学生在幽默和笑中学习”、“让你的眼睛会说话”、“老师,请注意您的语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将游戏引入课堂”、“善待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赢得信心”等等,无不体现出名师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课堂魅力。名师们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他们善于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个教学细节,从细处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他们总是在认真揣摩课堂教学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尽量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使教学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与精彩。

三、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细节及反思。

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无疑对数学名师的案例更加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华应龙老师的案例:

1、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说:“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容易受伤的,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有时候,教师不恰当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只是一个眼神,都可能造成对学生的伤害,而学生一旦受到伤害,再要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就不大可能了,这时,教师往往要用十倍的努力才能弥补自己一时的疏忽造成的损失。在这一点上,教师真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翼翼才是。”一次,华应龙老师发现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用小手捂住卷面上的分数,生怕被别人看见。这个细节让他想了很多很多。从此他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为了维护学生自尊心,在考试评分时,“不打不及格的分数”,只对题目作正误的判断,不给分数,让学生自己算分,算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对那些一直不及格的学生,好不容易考了58分,那教师就送几分给他。比如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两个部分的积都算对了,就是和加错了,本应扣3分,但华老师照顾一下,打上两个小勾,只扣1分,帮助他得到60分。有的学生题做错了,只要改好了照样打100分。结果,学生都努力改错题,追着华老师后面要100分,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华老师给学生批改作业,从不打“×”,不打“优”以下的等级,只要对了就给“优”,还经常打颗五角星,有时一连打五颗星,作业改正之后仍可得“优”,书写认真、解法特别的,可加一至五颗星。

回忆我平时又是怎样对待学生的呢?我总认为,数学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批改作业时动不动就是一个大“×”,很少对学生解题的每个步骤仔细检查,只要得数错了就毫不犹豫地判为全错,根本没有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合理的成分加以分析,甚至抹杀了许多独道、有创意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别说是五颗星,就连举手之劳的一颗星,也很少奖励给学生。考试后评价学生时,我也生怕多给学生一分,哪怕是59分或是有进步但仍然落后的学生,也以“严格要求”为名,吝啬对他们的鼓励。有时甚至为了“刺激”一下那些不思进取的学生,还给全班或小组学生排定名次,安插座位等等。现在想来,我的这些做法,不仅让自己活得苦、教得累,也让学生学得怕、学得累。为什么我就没想到像华老师那样,让学生来算分,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呢?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华老师那样,把花在排名算分上的时间,用在分析、检查、肯定学生正确的解题步骤上呢?也许这就是名师与一般教师的不同之处吧,他们胸怀坦荡,善于宽容,而我们,可能还没有跳出“师道尊严”的怪圈,凡事习惯以“我”为中心、定标准,这样又怎么能使学生爱学、乐学、想学呢?!

当我们让学生说出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的标准时,这几个条件肯定是学生首选的:“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可见教师无意中的细心和付出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今后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工作要做。

2、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著名特级教师薄俊生说:教师不能“老”,经验固然可贵,但课堂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新”的,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教育教学的每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学需要创新,创新能给课堂注入活力,创造奇迹。华应龙老师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就想:“怎样能较以往有新的突破呢?以前讲分数都是分苹果、分梨、分月饼呀,能不能改变一下呢?”于是,他经过一个晚上的苦苦思索,创设了“大头儿子量沙发”的全新情境。通过引导学生看连环画听故事,想办法用领带量床和沙发,启发学生思考“你有办法表示出这样4份中的3份吗?”揭示出分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再进一步提出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任选一张喜欢的纸片表示出四分之三。从而把一堂乏味的数学课变成了有趣的“手工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也锻炼也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的生命不是“复制”而是“创新”,在新课程背景下,迂腐陈旧的教学方法方法已不能吸引思维敏捷、能动性强的学生了,也会使教师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每位教师都要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刷新”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打造出一个活力的课堂。我不由回忆起十年前上《分数的意义》时,也是让学生看我“分苹果”“分月饼”,学生对分数的概念并没有真正理解,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和机械摹仿的应用层面上。五年前再上《分数的意义》时进了一步,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按部就班地进行平均分,然后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如今,课题仍是《分数的意义》,可是教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由教师为学生指定学习材料,而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利用身边的现实材料,将单个物体和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混合呈现,并且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分数,通过小组合作和独立探究得出结论。记得在首席教师竞赛课上我再次执教《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一开课我就问学生:“同学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过分数,关于分数,你都知道了什么?”这个问题不仅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主人翁的责任感,而且可以让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师生就共同围绕分数的意义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探究,而对于分数的产生、读写法等内容,学生已经会了的就不花过多时间,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每一次更新,每一次反思,其实都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但每经历一次这样的过程,都实实在在的感觉到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更准确、更深刻了。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已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愿名师课堂管理的这些细节能带给我们以启迪,愿每一个课堂都能像他们那样迸发智慧、传递真情、彰显人性、演绎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