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
暑假的时候开始给巴黎八卦新闻写稿。第一天写文章的时候别提有多兴奋,饭都不吃,查资料、整合文章、码字再检查...做以往讨厌的翻译也丝毫不觉得辛苦。
但是任何工作都不是只有乐趣,时间久了这种最初可贵的原动力一点点被消磨殆尽,却发现其实写稿的最大受益者也许不是读者,而是自己。
我现在依旧在坚持写,不是因为读者多了,也不是因为成就感,只是因为这些文章可以让我对生活保持好奇。
在琐碎的日常稿件里,了解到的是法国网友们对某些热点事件的看法、某种新奇的科技、某个巴黎的活动、某位不曾听说过的人物……以往翻阅公众号文章的时候都是几分钟翻过,除非发现了特别感兴趣的点,不然什么也没记住。到了自己写的时候,才意识到不少内容需要去验证、去推敲、去检查,不然睿智的读者一定会给你打个差评。
有一次因为翻错了一个网友的评论,被微信群里从事多年翻译工作的大姐指正;有一次因为把“Le Bon Marché”按自己的想法翻成了美丽市场被不少人批评,还有一次把拖拉机游行事件里的参加人数弄错引来了微博上“小编的数学是怎么学的”的吐槽等等。
真要谢谢这些可爱又认真的读者,我才不敢马虎上阵。意外的是,有些错误也能变成机会,就像有一次总编在请教了很多专家之后把“乐蓬马歇百货(Le Bon Marché)”该怎么翻写成了一篇小品文,生动又有趣,当时我真是佩服他的机智。
感觉写文章有点像做饭,花很多时间准备,很快就被享用完。吃的人不了解有时也不在乎做菜的工艺,但做饭的人只要有一句好评便心满意足。
而且最了解文章的人当然是作者,也许读者在看一篇文章时没注意的一句话,却是作者煞费苦心找来的。特别是一些采访稿里的采访对象,我是读者的时候会有一种印象是,他们的出现是理所当然的,好像他们就应该在那儿,但是当自己为了写一篇文章去找采访对象的时候,才意识到他们是被作者逐一安排的,而且找到他们有时候非常困难。
这种角色的转换很有趣。读文章的时候,那些采访对象对我来说很陌生,我只在意他们说了什么,以便更好地理解内容;但写文章的时候,我看着那冒号双引号里的文字,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他们的样子、他们的声音、和他们接触的过程、或许还有他们的故事……
然而,这些都不会出现在文章里。因此我开始觉得有点儿遗憾,我开始想把他们记录下来,让他们留在我构造的这个世界里。
除了采访中遇到的人和事,还有在学校里遇到的人和事,在生活里不经意间遇到的人和事,时间一过他们都溜走了让我觉得有点遗憾。所以在这里,我就想说说他们,聊聊生活。
如果你有相似的经历,也可以说来听听。(完)
“八卦社轶事”讲述巴黎文娱传媒内部发生的故事,告诉读者朋友们在这些报道背后,我们的小伙伴付出的努力,以及发生的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