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成都行之三十二--四川博物院青铜馆下篇

标签:
2012年11月成都行之三历史文化 |
2012年11月7日星期三,阴。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blog/2013-01-12/013C2C57BF230460FF8080813C2B4342.jpg
第三单元
鼎、连体甑、鍪、尖底盒(奁形器)。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单耳铜鍪(音谋),饪食器,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
战国铜甑,饪食器,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
战国铜尖底盒,容器,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blog/2013-01-12/013C2C5A5DB3046DFF8080813C2B4342.jpg
战国铜锯、铜削,工具,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blog/2013-01-12/013C2C5C445B0475FF8080813C2B4342.jpg
战国铜刀、铜凿,工具,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blog/2013-01-12/013C2C5D97010489FF8080813C2B4342.jpg
战国铜斧,工具,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
战国嵌错云纹铜方壶,盛酒器,1950年成都市新津县出土。铜方壶又称钫,主要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件方壶图案精雕细镂,显示了很高的制作技巧。其高超的嵌错工艺,表明当时巴蜀与中原青铜文明的交融。
战国铜鼎,烹煮器,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
战国带盖单耳铜鍪,饪食器,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
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盛酒器,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该铜壶通体嵌错多层图像,以三角云纹为界带,分为四层:第一层为习射和采桑;第二层为宴乐战舞和弋射;第三层为水路攻战场面;第四层饰狩猎图案。形成了一幅生动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是社会形态与思想观念的变化在青铜艺术中的反映。
巴蜀青铜兵器身上最具地方典型特征的是动物纹饰与巴蜀图语的组合。
战国铜双鞘剑,1973年成都市中医学院出土。
四川各地的战国铜矛。
战国虎纹中胡铜戈,1972年成都市郫县独柏树出土。
虎纹中胡铜戈白描图。
战国铜胄,头盔,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
战国铜矛,四川广汉市出土。
战国铜戈,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
战国铜矛,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
战国铜剑,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
战国铜剑,1954年成都双流县包家桥征集。
第四单元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blog/2013-01-12/013C2C6E1532051DFF8080813C2B4342.jpg
战国嵌错金银铜编钟,乐器,1972年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出土。
钲与錞于。
战国王纹铜钲,乐器,1972年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出土。
战国铜钲,1972年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出土。
战国虎钮铜錞于,乐器,1972年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出土。
战国铜甑,饪食器,1972年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出土。
战国四环钮虎纹铜罍,盛酒器,1972年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出土。
战国嵌错云水纹铜壶,盛酒器,1972年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出土。
嵌错云水纹铜壶白描图。
战国“二十六年蜀月武造”铜戈,1972年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出土。
“二十六年蜀月武造”铜戈白描图。
战国铜剑,1972年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出土。
战国铜胄,头盔,1972年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出土。
战国铜灯台,1972年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出土。
战国铜勺,挹取器,1972年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出土。
第五单元
战国铜鍪,饪食器,1955年成都市羊子山出土。
战国凤鸟纹铜方壶,盛酒器,1955年成都市羊子山出土。
战国大铜盘,盛水器,1955年成都市羊子山出土。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blog/2013-01-12/013C2CA55E37055EFF8080813C2BA3A4.jpg
战国铜盘,盛水器,1955年成都市羊子山出土。
战国铜钫,盛酒器,1955年成都市羊子山出土。
战国铜鼎,烹煮器,1955年成都市羊子山出土。
战国铜鍪,饪食器,1955年成都市羊子山出土。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blog/2013-01-12/013C2CA84E820566FF8080813C2BA3A4.jpg
战国铜剑,1955年成都市羊子山出土。
战国铜匜,注水器,1955年成都市羊子山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