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潭柘寺下篇

标签:
雨中的潭柘寺下篇旅游 |
2010年4月11日星期天,小雨转阴。
将潭柘寺的中路、西路主要建筑、景点逛完之后,转到东路的行宫院,如今成了茶苑。
青山居。
红尘不到。名称如此,里边当然不让我等俗人进去了。
黄玉兰,又名红晕玉兰,植于清乾隆年间。
茶房前有两棵古银杏树。
春来潭柘寺看玉兰,赶福集。商品铺。
毗卢阁之香火。
方丈院里的两棵千年柏。虽树龄已逾千年,但仍生机盎然。据说这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两棵侧柏,有“华北柏树王”之称。
方丈院。
流杯亭。这座流杯亭名叫“猗犴亭”,“猗”指带水的美妙玉石,这也正是流杯亭的美妙之处。流杯亭是中国的特有建筑,记得在恭王府里也见到过,是根据我国古代三月三“曲水流觞”的习俗而建造的。“曲水流觞”寓意一是欢庆和娱乐,二是祈福免灾。
山上泉水流下来的出水口,龙首散水。
亭内石面上刻有一条弯曲的石槽,宽、深各10厘米,其所构成的图案十分奇特,从南向北看像龙头,从北向南看却像虎头。乾隆在游潭柘寺期间,经常与王公大臣们围坐在亭边,将一只带有双耳的竹制酒杯放在流水的入口处,让酒杯随水漂流,如果酒杯在谁的面前倾倒或停住,就要对谁罚酒一杯或命其赋诗一首。
法物流通处。
幽邃小屋里有个潭柘建寺1700年书画展,进去看了看。
乾隆宝座展室。
乾隆曾六次到潭柘寺进香礼佛,留下众多的墨宝和故事。乾隆宝座殿内摆放着一尊乾隆蜡像和两尊太监蜡像,两侧墙壁挂有皇帝御临潭柘寺的盛况壁画。
法像俨然参涅,皆因大梦住山间。
若非明锦当合法,笑指真圆并戒坛。
潭柘寺 (清)雍正
省耕郊外鸟声欢,敬从祗林拥入鸾。
法苑风飘花作雨,香溪水激石鸣喘。
含桃密缀红珠时,嫩箨新抽碧玉竿。
胜地从容驻清华,慈云镇日护岩峦
猗亭小诗 (清)乾隆
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
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歧人。
初游潭柘岫云寺作 (清)嘉庆
西山古潭柘,今日径初由。
问景层层妙,入门步步幽。
春辉在峰顶,老树倚阶头。
礼佛参心性,听泉泯去留。
璇题标上界,神物护深秋。
花雨诸天净,圆光万象周。
一宵亦旧业,中道勉前修。
汲汲离佳境,随云出岫游。
金镶玉竹,又称“黄金间碧玉竹”,或称“黄金挂玉”,属龙须竹,原产四川。1696年清康熙皇帝御赐潭柘寺龙须竹八杠,种植在万岁宫前后,即竹林院和行宫院内。1702年康熙皇帝游览潭柘寺时,曾写下一首七言绝句《咏潭柘寺竹》:“翠叶才抽碧玉枝,经旬清影上阶墀。凌霜抱节无人见,终日虚心与凤期”。
然后往东观音殿、财神殿方向。
路边的岩石上刻有个佛像。
螺旋香。
东观音殿。
佛光普照,有求必应。
东观音洞内。
放生功德利益。
观音洞。
佑子、求子。
保平安。
求福禄平安。
不动明王殿。
娑罗树,又称七叶树。
烧纸元宝的铁锅。
财神殿。
香炉。
大雄宝殿旁的腊梅,别名黄梅。腊梅开花之时多是瑞雪飞扬,故又名雪梅。
再转到大铜锅处。外边也有个击金钟纳福。
这里原来是灶房,安放有三口大铜锅,一口蒸馒头、一口熬粥、一口炒菜用。最大的一口锅是熬粥锅,直径12尺,深6尺有余,壁厚六寸。僧人们刷锅时,都要用梯子下到锅里去刷。此锅经十几小时熬出的粥可供全寺僧人吃上一天。灶眼上方有块“潭柘寺”汉白玉匾额,每日被火焚烧。据说是当年的方丈为了避免潭柘寺遭受火灾而特意刻制的,也是为了时刻提醒烧火的僧人,小心用火。与此同时,北京城地安门桥下也有块刻有“北京城”的小石碑,整天泡在水里,据说这样可使北京城免于水灾。据考证,这块小石碑实际上是北京城的水位标识,平时这三个字可露出水面以上。这条水道与后海相通,若“北京城”三个字全淹进水里,就证明后海的水位已经升到警戒线,北京城有发生水灾的危险了。因而在北京地区的老百姓间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叫做“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
现仅存的一口是最小的炒菜锅。
敬佛。
即使是在雨天,香火依然不断。天王殿。
在潭柘寺里转了约2个小时后,离开山门。想起来转悠了半天,潭柘寺得名的柘树居然没留意到,赶紧到石狮的两侧补拍了这两棵柘树。
然后下山,路过上塔林,灵塔一座。上塔林是潭柘寺现今保存最好的两处塔林之一,现存塔28座,埋葬的几乎都是清代住持僧人和职事僧的灵塔,全为覆钵形藏式砖塔。
但是上塔林到目前为止尚未开放,大门紧闭。
停车场附近有两座不知名的灵塔。
转到下塔林,持潭柘寺门票可进内参观。
下塔林简介。内有各式塔形的灵塔。
盖塔松。
广慧通理禅师塔。临济宗大师广慧通理禅师开性是金代禅学的代表人物。
政言禅师幢塔。政言禅师是广慧通理禅师的高徒,广慧通理禅师在潭柘寺圆寂后,政言禅师继任后,“开法席,讲禅学”,弘扬临济宗佛学,并著有《禅说金刚歌》、《金台录》、《真心真说修行十法门》等著作,“皆行于世”。
慧公禅师塔。
底哇答思大师塔。底哇答思大师是明代初期潭柘寺的另一位著名的外国僧人。底哇答思是东印度人,8岁出家为尼。1428年,底哇答思来到了北京,1435年到了潭柘寺。她认为这里就是她所理想的“西天佛国”,遂在寺院西侧建造了一座庵堂,作为自己的终老之所。底哇答思大师还出资重新油饰了潭柘寺的大雄宝殿,并经常用自己的资财,救济附近的贫苦百姓,从而受到了寺僧和附近百姓们的尊敬。
有很多无名的灵塔。
无初德始禅师塔。无初德始禅师为日本信州人,即现今的日本长野县。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任命德始为潭柘寺钦命住持。德始在中国居住了56年,是日本在华高僧留居中国时间最长的一位。
一座与众不同的灵塔。
妙严大师塔。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的灵塔。
海云禅师塔。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道源塔。道源禅师是西印度人,在本土出家,精通戒律,学有所成。在北京地区佛门颇有名气。正统年间,奉英宗皇帝之命,在寺内修建了一座戒坛,开坛传戒,明英宗钦命道源禅师为传戒宗师,潭柘寺住持,成为潭柘寺广善戒坛的开山祖师。
十方普同塔。潭柘寺僧人众多,但等级森严,大和尚死后一人一塔,下层和尚死后的骨灰则都合葬在此塔内,是埋葬僧人最多的墓塔,因而人们又称此塔为“万灵塔”。
了奇禅师幢塔。了奇为金代著名高僧。
相了禅师幢塔。相了禅师是金代又一位著名的临济宗大师。
宗公大禅师幢塔。师名觉宗、字道玄,别号秋溪,为潭柘山龙泉禅寺第二十三代禅师。
下塔林一角。
没有任何标识的灵塔。
汉白玉小石兽。
在下塔林里匆匆转了15分钟,回到停车场,发现有个岫云居士-廉泉之塔。廉泉(1868-1931),号南湖,又号南湖居士,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和文物鉴藏家。
北京城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现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如今的潭柘寺,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坛、室各具特色,楼、阁、亭、斋景色超凡,古树名木、鲜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叠翠、曲水流觞相映成趣,红墙碧瓦、飞檐翘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殿堂整齐、庄严宏伟。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写联赞曰:“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
交了5元停车费,10:25离开潭柘寺往回开,走了约10km,看到了路边的戒台寺方向的指示牌,转进去想看看。戒台寺简介。
但到了售票处才发现其门票居然高达45元,戒台寺20年前进去过,当时好像与潭柘寺的门票有个联票总共大概是25元,现在这么贵的门票怪不得停车场里没几辆车,寺庙前冷冷清清,这次就算了吧,所以只在外面拍了几张。
大门。
山门殿及古树。
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