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阿德(大卫行摄)图:阿凯(凯德印象)
当你刚刚买回了数码单反相机后,常常会兴奋地拿着它到处拍拍拍。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你就渐渐冷落它了,甚至有时会觉得似乎单反相机也没那么强大嘛!事实上,你很有可能并没有熟悉自己的相机。这里我们总结了10个常见的在摄影中可能犯的错误以及如何克服它们的对策。不妨先来看看,或许能重拾你对摄影的兴趣和信心。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错误是设置了错误的白平衡。白平衡的设置其实是告诉相机当前场景的光源是什么。当你在白天拍摄,如果你相机的白平衡设置为多云那么照片将会偏橙色。 另一方面,如果你正在拍摄多云的光线时,但相机白平衡设置为日光那么拍出来的照片将偏蓝色。
在相机的“白平衡”里面有个色温的调节,色温(K值)越低则越偏黄色(俗称的暖色),色温K值越高则越偏蓝色(冷色)。两种色温体现出来的气氛也不一样。现在的相机都有自动白平衡这个模式,大多数情况下也算准确,但是如果你学会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那你的照片色温会更加得心应手。
解决方法:根据实际的光源设置正确的白平衡WB模式;另外使用RAW格式拍摄,这样在后期处理的时候还可以调整你想要的白平衡。
如果照片的对焦点没有落在照片的主体上,那么这个照片很难让人喜欢。对焦错误的照片会让观众分心和看不懂你需要表达的场景主体。
解决方案:
这是初学者的一个共同习惯,在画面的正中心拍摄主题,这容易产生一个比较呆板和静态的构图。照片的趣味性和故事性通常会因为正中心的构图大打折扣。
解决方案:“三分法”为最常用的构图技巧。使用相机自带的“网格线”功能来辅助构图,两条垂直和两条水平的线把画面分割, 让被拍摄主体落在画面上的四个交点位置,以便获得比较生动的构图。在后期进行裁剪也可以重新构图以获得更好的画面。
记住人的肉眼能看到的动态范围远远大于相机的动态范围。 所谓"动态范围”是指一个场景里面最亮部分和最黑暗部分的亮度比率。你的肉眼可能会看到亮光和黑暗区域的细节,但相机往往无法记录这些细节。人的眼球对亮的部分更加敏感,因此一张曝光过度的照片会比欠缺曝光的照片更加无法接受。而且过曝的照片在后期也更难调整回来。
解决方案:
初学摄影很常见的一个误区是让被摄主体撑满了整个画面,这样看起来主体很大,但是有没有感觉到主体在画面里面很拥挤?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这样会让画面更加耐看和有故事性。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去到另一个极端,空间太大而难以找到主体。
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