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还有英雄吗?
(2014-06-01 15:31:44)
标签:
凯德印象杂文何为英雄时势造英雄英雄标准 |
生活在21世纪初的中国,谈论英雄,似乎有点不切实际。这个社会的价值观越来越实际和功利,人人都为自己的营生着想,盯着眼前利益,又有谁人去思考什么仁义道德。更何况是道义标杆式的所谓“英雄”。
何为英雄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是青草破土而出坚韧生长的一个状态,英雄大概说的是有自己的坚持,并能始终贯彻之的人。太史公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塑造了西楚霸王项羽这样一位英雄。在太史公的笔下,项羽没有过江东,最后自刎在乌江边。说起来成王败寇,称王的刘邦应该更有英雄气概才对。可是人们看完史记后,却大多会认可项羽的英雄定义。而作为对手的刘邦,却常常被认为是狡诈胆小的。
这里不得不提到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一部千古流传的史书,虽要尊重事实,但记录者,却多少代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和刘邦的描写还是存在了很大的差别。太史公对项羽的描写很明显的要饱满的多,这样一个人物,有缺点,有不足,甚至可以说有点任性,可是却正是这些人性的弱点,让读者有代入感,让人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人物,所以项羽在鸿门宴后放走了刘邦,我们反而有点心有戚戚焉。至于最后霸王别姬,乌江边高歌自刎,更是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悲壮感。反观太史公对刘邦的描写,在《项羽本纪》中却要单薄的多,你看到的只是一个胆小狡诈的扁平化的人物。在这样的差别化描写之下,项羽的英雄形象自然就凸显了出来。
英雄标准
我们常会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样的说法。那么英雄有没有固定的标准,我们又是如何去确定英雄的呢?在《三国演义》中刘邦的后人刘备,虽然武艺,带兵皆不如项羽,却同样能被世人称为英雄,这又是为何?
刘备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于是我们看到了他桃园结义,看到了他三顾茅庐,看到了他临死托孤,这样一个有情有义,坚忍不拔的人物,读者又怎么忍心不认他为英雄呢?春秋战国纷争,说起来,刘备这样的人物,对于当时的敌国人民绝对说不上英雄。也只有到了如今,我们抛开了当时的政治局限,才能比较客观的来谈论他是不是英雄。
从这点上来看,英雄的标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很大。这个时代的英雄可能到了将来,并不能够得上资格,而民族英雄这样的叫法更是对于其他民族可能反而是受到唾弃的人物。所谓时势造英雄,大抵都是对于本民族和地区的人们来说的。
大小英雄
从上面说到的英雄的定义和标准来看,似乎英雄,多少有些狭义的,带有强烈的民族的,地域的,时间的,甚至政治的色彩。比如当年的抵抗外族的英雄,到了之后中华民族大融合后,忽然发现这只是民族内部矛盾而已,于是这样的人物该不该再称为英雄呢?
或许我们可以用更广一些的视角来看看英雄,从民族英雄,到国家英雄,甚至是人类英雄,这样大的称谓是不是会让我们将英雄的理解更加宽广一些。不管是“大”英雄,还是“小”英雄,英雄都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你认为的大英雄,在我看来可能只是小英雄,甚至根本够不上格。
时势英雄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描绘了一位无名刺客,经过各种精心策划,排除艰难困阻,最后终于见到了秦王,能够刺杀秦王了,但是刺客最后还是没有下手,秦王的“天下”两个字,让刺客忽然将侠义上升了一个高度,侠之大者,兼济天下。于是他似乎就开窍了,秦王从一个暴君在他心目中转变成了一个兼济天下的英雄。
所谓时势造英雄,秦始王算不算英雄,刺客又算不算英雄?在那个时代,踩在时代的脚步上,顺应时代进步的节奏,那么他们或许都是可以被称作英雄的。英雄的评价,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过是否合乎时代的节奏步伐,这点上看法还是多少有些相似的。那些倒退的,背叛时代进步的,到最后终将被抛弃而显露出伪英雄的真面目。
何为英雄,谁是英雄?这样的争辩从古至今,你的英雄未必是我的,我崇拜的英雄也不一定受到你的推崇。但有一点,英雄至少还是人,他有人性,他不是神,如果泯灭了人性,那么这多半是时势和政治造就的“伪”、“小”英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