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很美,关于收集和整理,兼谈取舍

标签:
凯德思考室读书取舍杂谈 |
昨天我们俩和晴朗开了个小型读书分享,大家都还是很用心的做了PPT,然后一一进行。
晴朗说的是李欣频的“十四堂人生创意课”;看得出他很用心的设计了PPT(放了很多帅哥和裸男在上边),不过前面2/3的时间却是在讲另外一本书里面的广告文案,他亲自朗读了台湾诚品书店的十几个由李欣频执笔的书店文案,他没有细说那几个文案是用在招贴画的还是用在电视广告的,不过文字确实很美,很工整很秀气。这就像台湾的小吃一样,精致好看也可口。说到他要分享的那本书,晴朗反而没有做PPT,只是挑选了一些他记忆深刻的东西,口述了一下他的感想。记忆深刻的是,每天读一本书的提法。不过到最后我也不知道这14堂课到底是是哪14堂。或许只能留待以后自己去看书了。
宝宝再次分享了他之前看的“想法改变命运”,他很可爱的一个一个的分享书中的故事,很多哲理性的故事,被本书的韩国作者用他的角度来解读,告诉我们如何跳出你的思想束缚,如何发散思维,宝宝的PPT上很多文字,内容也很丰富。外国人的文字翻译过来变成中文,看起来就很速食,这就像麦当劳或者肯德基,或许在他们的文化里面,麦当劳叔叔和肯德基爷爷也都是有故事的人,可惜文字这种东西一旦背井离乡就很难入乡随俗。
我有点偷懒,把之前看的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学”中的一个章节拿出来分享了一下。说的是压力管理,其实之前在博客里面也说起过这个。如果说晴朗和宝宝分享的都是畅销书的话,那我分享的其实是教科书。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会更加有条理一些,这个原本是我要开发的一个公司内部销售课程,当时看了津巴多和几个美国教授的书,选了教科书也选了一些畅销书。但是做了个开头却一直迟迟不敢进行下去了。议题太大的时候,你要么就从细的地方着手,挑细节的东西说,又或者能做到提纲挈领的把脉络梳理清楚。
说到这个细节和纲领,结合这次读书会就想到了一些东西。晴朗和宝宝的PPT很多细节,我的PPT却是大多是大纲性质的东西。别小看细节,现在这个社会是信息过量的时代,所以如何收集信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我很想建议大学开设一门信息收集的学科,教你如何利用网络(电脑,INTERNET,图书馆,人脉等)来查找和获取你想要的实用的信息,举个例子,同样是使用BAIDU搜索,你如果没有目的的输入一个关键字,那就会出来一堆的无用信息,广告虚假信息可能占了80%的页面,那么你怎么能找到那个有用的20%呢,这里面是有学问的。再比如同样是文献检索,两个人看同一本参考书,相同的信息经过不同的大脑收集,最后出来的有效的信息量也是不同的。然后纲领这种东西却正好是相反的,虽然你最后收集的有效信息可能是20%,可是对于你的理解来说还是太多了,在这20%的有效信息里面你必须再去除80%的有效但不相关的信息,然后或许你需要在去除80%有效相关但不重要的信息,所以你要懂得取舍,大纲的精华在于舍去,如果你不舍得失去,那你就得不到这个纲领。就好象宝宝分享的那个国王要编撰的书,从几十本到最后浓缩为一句话,这其实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
咱们的人生每时每刻不都在经历这个,收集-整理-取舍的过程吗。你每天都遇到一些人,你收集他们,把他们归类为朋友抑或敌人,然后你开始取舍,有些人只是过客,有些人本来就不应该收集,你都舍去了,那些留下来的,有些是不相关的,酒吧里遇到的一个向你抛媚眼的帅哥,当你走近想去取的时候却发现他原来只是在间歇性眨眼而已,有些是不重要的,曾经和你竞争的同事,突然离职,突然出国,突然消失在你的生活中,之前的种种到现在却都已经不重要了。但有些人,出现在你的生命中,有效,陪伴你走过一生,相关,和你互相信任互相支持,重要,这样的人是你取舍下来的纲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