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麟州秋辞》——我国古代边塞诗词的经典
(2018-02-24 20:49:25)《渔家傲•麟州秋辞》
——我国古代边塞诗词的经典
宋代伟大的词人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副使,庆历元年兼延安知府。他曾数度来麟州视察,并写下《论不废麟州疏》和著名词章《渔家傲·麟州秋辞》:“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以及《留题麟州》:“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水流,不见耕桑见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
《渔家傲·麟州秋辞》意思是“秋天来到了西北边塞,景色一片荒凉。雁群一直向衡阳飞去,不再留恋这严寒即将降临的地方。军中的号角一吹,四面的风声、鼓声和马嘶声随之而起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在万山丛中的这座孤城,城门慢慢地关上了。端起了一杯浑浊的酒浆,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还没有彻底打败敌人建立功勋,哪有回还的希望。大地铺满了寒霜,悠扬的羌管声在空中回荡。这样的夜晚怎么能够进入梦乡!常年的戍守生活使将军白了头,士兵们也纷纷流下了热泪千行。”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蚀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如此耿耿丹心!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境界苍莽恢弘,气概辽远悲壮,描绘了当时麟州一带久经战乱的艰苦环境和苍凉情调。它不仅成为了范仲淹的代表作,也成为了我国古代边塞诗词的经典之作,被后来的史学家誉为“词史”,广为传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