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近期法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葡萄酒的两篇文章

标签:
转载 |
分类: 时尚 |
这是最近在法国主流刊物发表的两篇关于中国葡萄酒的文章,一本是《法国葡萄酒评论》,订阅量最大葡萄酒消费类期刊,一份是法国最大的报纸费加罗报Le Figaro。有趣的是,同样一件事,不同媒体的看法却有着不同的角度,读来颇觉有趣。我不做太多关于报道内容的评说,相信读者朋友们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欢迎大家通过微博或者博客留言来讨论。
气候与一定程度的粗制滥造阻碍着中国葡萄酒质量的进步
法国葡萄酒评论2013年6月刊的文章
好酒之路总是艰难而漫长的。中国,正在汲取经验。
结论是明确的。这都源自中国葡萄酒的年度品评,是由我们葡萄酒评论中国的同事在北京举办的,很难掩饰我们的失望。108款酒样,涵盖了中国的主要产区和主要生产商(基本都是2010年份的),4月24日品评,得到了一个无情的判决:在这些有着浮华标签的知名葡萄酒中(这些酒在北京高档的商店里通常售价非常昂贵,一款高级别红葡萄酒甚至能卖到100欧元)掩藏了太多没有特点的葡萄酒,看起来都不能喝。
更槽糕的是,缺乏立法让这些产区的葡萄酒生产都无法保证瓶子里的东西来自中国自己的葡萄园!这个国家进口大量的澳大利亚、智利或是其他地方的葡萄汁,为的就是“填满”那些被称为中国葡萄酒的罐子。“我们不确定这些会很快地自我完善”,李德美叹息道,葡萄酒评论中国的顾问及农学专家。“在本土市场很容易卖个高价格,这让大部分生产商并不会质疑自己的方式”,李德美表示遗憾,他给中国的葡萄种植做了个严厉的总结:“中国并没有十分杰出的葡萄园,最本质的原因,是气候”。中国北方大部分产区都有着极其严酷的冬天,很长时间都维持在零下15度。所以要埋土保护葡萄藤,这直接导致了极高的植株死亡率。“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没有老藤也出不了大酒”,李德美这样预言。
三十年的耐心
中国是否就宣告着平庸呢?当然不是。酿酒师高原(他老公是法国人),长城的负责人或者一些野心勃勃的生产商用他们的酒展示了他们的鼻尖。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会在未来做到他们现在说的。“中国葡萄园建立并且在世界酒界精英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三十年”,葡萄酒评论中国的出版人林立博这样预测,他确信这一天的来临。读者朋友可以在larvf.com的网站上找到我们这次品评的结果。
——Oliver Paels
快速发展的中国葡萄酒
报告:国际食品展,在上海举办,能让我们看到当地产品品质的上升。
Bernard Burtschy 中国特别报道
在中国有个产业在迅速地觉醒,那就是葡萄酒的消费。在月初举办的上海国际食品展,葡萄酒展区人头攒动,基本都是年轻人。各式会议如潮水涌动:天然葡萄酒,葡萄酒历史,波尔多与勃艮第的对比,人们对于葡萄酒知识的渴望无法熄灭。
这个展览已经举办了14界,是亚洲最大的关于美食美酒的展会。吸引了2200个展商及45000名参观者:“这并不是偶然,上海位于5亿拥有购买力的人群中心,比整个欧洲还多”,展会的负责人Valerie Lobry这样强调。
这个充满气泡的城市有着比其他任何地方都野心勃勃的革新。刚刚才开业,The Wine Gallery (葡萄酒长廊)在一个富人区占据着一栋酒店。在一层,是一个葡萄酒专卖店,能够提供非常好的选酒服务,几乎囊括世界所有最好的产区。地下一层,酒窖为会员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容器储存他们的葡萄酒。然后,超过5层被餐厅占据,一些屋子陈列着一些顶级佳酿。“我们什么也不租,那不是我们的工作。所有的配置都为我们的会员服务,有他们买我们酒就足够了”,Stephane Moreau,这位在中国生活了超过二十年的法国经理这样说道。
这样大胆的方式却并不孤立。有着5家餐厅,还有那巨大无比的酒窖,都集中在Bund邦德大街的5层大楼内,Roosevelt确实非常经典,这里坚持提供最好的葡萄酒:“我们接受世界上所有的大生产商,而且我穷尽所能收集世界上所有的名酒”,Selim Chiali在通过巴黎十三区中国城时这么强调。
城里的晚宴都在用葡萄酒较着劲。公众?那些三四十岁的年轻医生,IT精英,企业家们有着稳定的收入,只是表现出对于学习消费的担心。所有人都在很快地学习,很快。
外国顶级葡萄酒,尤其是法国酒构成了中国葡萄酒生产的梦想。知味葡萄酒组织了一场品酒会,21款具有产区特色的葡萄酒展示出中国葡萄酒质量的巨大提升。2年,一切都会变:这些葡萄酒会更加细腻,更加稳定 – 也许不是所有都会,但是其中一定会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对于那些最优质的葡萄酒,那些未来的列级名庄,需要对于其来源更严格的控制,因为丢不起那张脸。
找到优质的风土
最有趣的产区当属中国东北的山东省,这里的季风非常缓和,每年的降雨量几乎不超过600mm。有一点很有趣,值得注意,在这个区域1995年出土了一批公元前4600年的陶罐,而这里面之前装的居然是葡萄酒。这项发现表明中国是个古老的葡萄酒产国。这里非常适合旅游,新晋的富商投资建成了法式的城堡,苏格兰堡,甚至复制了一个凡尔赛宫,还有那些奇特的建筑。参观的时候是可以转转的。
当地的葡萄酒杂志举办了一场盲品,31款当地葡萄酒,整体表现出很高的品质。这次对抗的最终赢家是瑞丰奥塞斯的品丽珠,酒庄有两位股东:吴枫博士,石油行业精英,热衷于葡萄酒;Dominique Auzias,法国朗多克Cabardes及Le Petit Fute指南的老板。
寻找优质的风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Dominique Auzias强调的是:“我们用了5年时间在全中国,几乎是全中国,来寻找这稀有的珍珠。2002年我们终于用一周的时间种植了25公顷葡萄园,这在法国想都不要想。”如果说西拉还有些年轻的话,那么品丽珠则是个小小的奇迹,平衡性已经进入到世界队列。
中国葡萄酒不仅仅只是觉醒,未来这些年,它将有着自己的国际分工。
截取一些有趣的观点:
@高明亮_酒道江湖:国际多方面评论挺好,集思广益,至少证明中国葡萄酒在崛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说明老法们也按耐不住了
@冒牌酿酒师_钟翔:崛起总会伴随质疑与褒奖,宠辱不惊,无论批评还是赞美,心态放开才能更强
@林岳来了:内功为主,外力可以借鉴参考,但不能过度依赖
@蘑菇山上一棵人之劉琳:回复@冒牌酿酒师_钟翔: 恩,兼听则明,宠辱不惊。把技术活儿做好是关键,其他爱谁谁...
@李德美:钟翔同学,难得你的一腔热情。他们说的都有其和理性,都有其局限性。中国的事,要中国人来做,天上掉馅饼的事不存在(即使存在也砸在法国人头上)。小时候总是听一句话:听兔子叫,耽误了种豆子。
@李德美:其实我想说的是:中国人面临的困难,只有中国人自己解决。(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等待别人?不靠谱
@冒牌酿酒师_钟翔:回复@李德美:我完全明白您的意思,现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酒,都是中国人自己酿出来的,大品牌请外国顾问不是一两年了,也没见有什么效果。
@如果我死了是因为吃掉一朵水仙花:两篇文章的角度完全不同,葡萄酒评论更多的是从葡萄酒生产者着手,费加罗探究的更多的是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太多消费者有消费能力,却没有葡萄酒辨识能力,之后举出的外滩的例子也大多是进口酒,罗斯福强大的酒窖固然在亚洲占有一席之地,但菜单的贫乏也会影响顾客对葡萄酒的体验。无论是对西方餐饮文化,还是酿酒师对风土,工艺的把握,虽然在觉醒,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10年,20年,甚至50年,葡萄酒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神酒之王2917373783:中国野兔太多-----不过都想当山大王,谁也不服谁,造就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厄运,第一篇法国人的文章其实说的很清楚了(虽然不够深刻),像中国足球一样,早晚有一天玩儿死自己------
@冒牌酿酒师_钟翔: 回复@如果我死了是因为吃掉一朵水仙花:原来那个叫罗斯福,看介绍很牛叉的样子
@如果我死了是因为吃掉一朵水仙花:回复@冒牌酿酒师_钟翔:是很不错,没记错的话,他们宣传是30000瓶,4000种藏酒,亚洲最大的酒窖之一,如果你有兴趣看下他们的餐厅就发现,无论是餐厅分类,还是餐单,个人觉得以酒窖这么高的定位,很多“大酒”都没有办法做到最完美的匹配,如果打开那么一瓶Grand cru没有精巧的配餐,不能不说是份遗憾
@仙宝宝:唉.....别吹了,300年也够呛.....国内酿不出好酒的原因个人感觉:
①是自然原因
@打捞风景的线条:成长需要不同的声音,物竞天择,如同每一个行业,需要先晃动看见杂质,然后找到恰当的时机沉淀,滤清
@安逸:也许还有一个中国葡萄酒的定位问题。如澳大利亚真正引起世界瞩目是因为他把自己的葡萄酒重点放在大众化葡萄酒生产上。 在这个基点上科学化葡萄酒的种植和生产。 中国没有法国的葡萄酒庄园历史和特定风土,如果追随法国,好像在给自己找麻烦。美国也是自己做自己的酒,并不追随法国。尽管他也做些波多尔的经典混合酒(Meritage), 但是然他出名的是单一的解百衲。
@地狱火Faerie99:“中国的事,要中国人来做~!.....
漂亮的话谁都会说,关键中国人要能自己做好,也不至于做到今天的样子。不是泄气,只是实话时候所而已。“能换来价值的学历叫值钱。没有泯灭天性的知识叫文化。没有遗失教养的学问叫内涵”....一款无“心”的酒注定没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