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百万大军并没有偃旗息鼓,化剑为犁,而是继续开疆拓土,戍边卫城,其中50万大军征伐南越,驻扎在五岭以南,30万大军北却匈奴,驻守在上郡以北,约5万精锐禁卫军拱卫京师,10万军队散布在全国各地及其要塞、关卡。
由于秦朝军队主力集中部署在南北边疆,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兵力分布格局。陈胜吴广大泽乡率900戍卒举义后,潜水的贵族残余迅即浮出水面,兴风作浪,隐匿山中的不法之徒,广通声气,聚众揭竿,众多黔首赢粮景从,使义军迅速壮大,剑锋所向,势如破竹,沿途又有吏民不断附集,大有席卷天下之势。
起初,愚蠢而自负的秦二世不相信真的会有形成规模的起义军队伍,更不相信起义军能不断地攻城掠地,会危及政权,只把他们当成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弄得动静比较大的流寇盗贼团伙。因此,谁汇报实情谁被处死,弄得朝廷内外噤若寒蝉,即使有情报传来,也称盗贼危害一方,不足忧虑,很快就会荡平。后来,形势愈发严峻,纸里包不住火,二世才惊醒,遂召开廷议,研究讨贼事宜。
鉴于秦军主力远在五岭以南、上郡以北,远水解不了近渴,秦政府只得采纳少府章邯的建议,武装正在修建秦陵秦宫等大型工程的几十万刑徒,与起义军作战。由于起义军内部分化、军事部署难以切实贯彻到位等原因,章邯军打得顺风顺水,屡挫义军。项羽斩宋义率部崛起后,起义军开始聚拢在他的麾下,实施统一的战略部署,形成攻坚合力,最后,章邯的二十万大军被围,王离的北军被消灭。章邯军孤立无援,起义军越来越多,失败的命运已无可挽回,又因赵高当政,无论胜负,自己都不会有好下场,万般无奈之下,章邯遂率二十万大军向项羽投降。这意味着秦朝覆亡已成定局。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发出疑问:为什么秦朝50万南军不回援?如果南军及时回援章邯军、王离军,秦还是极有可能最终打败起义军的。
这里恐怕有这样几个原因:
其一,南军征服南越后,只有一少部分军队戍边。南疆与北疆不同,北疆防御强大的匈奴,必须用重兵防守,而南疆以外无强敌,无需重兵戌边。而绝大多数军人与秦始皇为实边而迁移的民众、当地人,一起拓荒开发南疆,也就是说,征服南越后,50万大军其中的绝大部分已转业复员,在当地垦荒稼墙,南军有限的兵力在戍边,已无兵可以回援。
其二,即使南军尚有相当数量的军队,在执法极其严格的秦代,没有皇帝调兵的虎符,没人敢擅作主张发兵北上围剿义军。而当初,二世粉饰太平,听不到也不相信起义军会做大,后来章邯率军打得很顺利,当然这里也有禁卫军的功劳,比如击败周文军,秦二世根本不会想到调动南军回援。后来形势徒然直下,秦二世即使想调兵已没有机会了,或者已开始调兵,但路途遥远,关山阻隔,不等南军回援,秦大势已去,回援也没有意义,只增死亡人数罢了。
其三,南越不置王,流官权力有限,且忠诚度不够,没有人能够主动而有力地统一组织领导征兵和回援事宜,这恐怕也是南军不回援的原因之一。
其四,秦二世、赵高、李斯之流,矫诏逼死公子扶苏、杀害蒙恬等宗亲和文臣武将,又残酷压迫百姓,弄得天怼人怨,无论南军究竟有多少人,南越掌权者都极有可能坐壁上观,微笑的看着胡亥、赵高走向灭亡,而自己割据一方做南越王。
以上南军不回援之原因,实为依据当时情形的揣测,希冀抛砖引玉,愿闻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