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淼咨
王淼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66
  • 关注人气:7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哲学家任恢忠的力作《物质·意识·场》的系列概念解析

(2014-09-20 14:48:12)
标签:

转载

 第一章:物质与意识

 

一、物质、意识、场

1.  世界,是物质与意识并通过场而构成的。宇宙混沌体在它一定的的区域,以系统与层次的结构形式、运动与场的固有属性、空间与时间的四维连续统一的有序形态展现并消逝者。

2.  物质,是标志人的思维活动及相对于思维活动和一切运转体系的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包含有三:主体物质,就是存在于我们自身内部的物质;客体物质,就是存在于我们周围世界的物质;思维物质,就是具有思维功能的大脑物质以及它的“意念波”。

3.  意识,是经过物质体系中心筛选、加工、综合后而映现出来的信息。包含非生命世界的“潜意识”和“前意识”,生命世界的“准意识”和我们人类世界的“真意识”。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层级结构严谨的世界,每一级层次,其物质体系都有自己所特有的“意识”。位于层级的最顶端,其意识就是最高的意识,即“宇宙意识”。

意识主宰着一切物质体系的运转,意识主宰着我们人类世界的一切活动。意识的产生与形成,就是信息意识化的过程。自然界中凡是经过体系中心的作用而映现出来的信息,也就是一种“意识”。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世界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物质与意识是世界构成的两大要素。

4.  信息,是指物质世界存在的形式及其状态的一种显示与表征。

5.  场,是物质体系各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中因传递、交换其物质、能量、信息而产生和形成并所凭借的一种中间载体和时空处所。

非生命世界的场可以归结为“力场”;生命世界的基本场是“基因场”;人类世界的场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场,即生产力场与思维场。

信息的意识化和意识的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过程。只有把思维活动的印记叠加到更加广阔的宇宙场去,与物质体系中的信息融为一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才能达到高度的整合和统一。

场是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是物质与意识的中介。在这里,时空消失了,生灭既寂,有无既寂:物质也就是意识,意识也就是物质,物质与意识同一了,物质与意识圆融了。它就是那位“自有的、无限完满的存在体”、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梵我一如”。

二、实物质、虚物质、零物质

1  实物质,指的是纵向上的层次体系,是物质的实体。

2  虚物质,从广义上说,指的是层面上同层次单位集合的一种属性,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体。它的内涵就是“物质波”。

3  零物质,指的是具有零质量的物质,如光子、引力子和胶子等。但从广义上说,凡是作为实物质与虚物质之间有机联系的中介物,都属于零物质的范畴。实与虚之间通过零质量物质而相互转化,它们都在物质的前提下得到同一。

三、显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意识是由显意识与潜意识并通过无意识而构成的。

显意识,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有意识的或自觉的反映,是人们以明确的语言表达自我意识到的自觉的意识。潜意识,包含本能潜意识和文化潜意识。无意识,就是潜在于人的大脑中的“先天全息认知结构”,就是康德的“先验时空图式”。

 

                        第二章:系统与层次

一、系统与非系统

世界,在整体上是混沌的,它包含着有序的无序,包含着丰富的内在规律性,而在它的局部区域,却以系统与层次的结构形式展现并消逝着。

1.系统是由软硬要素并通过中介物而构成的具有核质结构和整体功能的统一体。

2.系统的核质部分在系统中起着稳定的作用,起着中心联系、控制或调节的作用。

3.系统的构成方式:系统是由低层次单位的集合。并通过子系统而构成的。低层次单位是系统构成的“基质”,子系统是系统构成的基本“组件”。

4.系统的特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目的性。

非系统

与系统相对应的是非系统。万物并非皆系统,事物现实存在的每一环节并非皆系统。非系统包容着系统,而非系统又依某一高层次的系统而存在。二者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直至无穷,最后构成了一个混沌的无限的世界。

二、层次

系统与层次是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它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包容和相互依存的整体。比较起物质观、运动观、及时空观等现行的哲学体系,只有系统与层次的范畴,才理性地把握了、透视了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三章:运动与场

运动,是由事物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物质存在和变化的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A.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的系统与层次,总是在零点运动中生成,并通过它的扩展运动构成了空间,通过它的发展运动构成了时间,连同场,在更高一级物质体系的时空里运动。又总是通过零点运动而消逝。

一、零点运动,是物质体系相互作用的中介环节的运动形态,是特定空间和时间的非连续性和非平衡性。

1  真空零点振动。真空的物质,以量子化场的形式存在着,它的能量处于最低的状态。在真空的状态下,量子化的场并没有激发出自由的粒子,但是,它依然有振荡,这种振荡叫做“真空零点振动”。

2  黑洞的零点运动。由于辐射出去正能量,黑洞的质量越小,其温度越高,辐射率增加,致使质量损失的更快,最后在一声大爆炸中消失殆尽。黑洞的物质,就这样以辐射的形式回到了宇宙空间,从而实现了物质再循环的零点运动。黑洞的零点运动的深远意义在于指明了物质从生成到消逝再到生成的中间环节。

3.分叉的零点运动。使物质体系的定态性质突然发生改变的分叉点,就是正能态物质形成和演化为各级物质体系的零点运动。即分叉的零点运动。

世界,这个最能干的创造者和设计者,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形态和物质体系,其最基本的技巧,就是设置和利用了分叉的零点运动。

二、扩展运动,指的是物质体系在空间的广延运动,它的具体形式,纵向上可以归结为膨胀与收缩、自旋与互为缠绕、静与动;横向上可以归结为自由与无序、选择与竞争、拓广与跃迁。

三、发展运动,物质体系的这种生成与消逝、消逝与生成的循环过程,表现为物质层次体系的发展运动。它的内在形式,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形式。即质变与量变、肯定与否定、简单与复杂(低级与高级)。

    结构是质变与量变的中介,是质量互变的基础;在零点运动中生成的新的物质形态,它具有新的质,而不同于原先消逝在零点运动中的旧质;一个新社会就是在旧社会的否定方面所造成的零点运动中形成的。

B.运动的始因。非生命世界运动的始因:斥力和引力;生命物质体系的运动始因是“基因”,是基因的中性突变、基因的自私性与生物体行为的相互作用;在人类社会中,社会物质和意识体系的运动始因,是“需要”,即人生需要。

 C.场,作为物质体系之间相互辐射和相互吸收其中间粒子的集合体,以及其群集效应---- 波的简称。运动与场互为因果。在物质世界的不同领域,都有其相应的基本场。即,非生命世界的力场,生命世界的基因场,人类世界的生产力场和思维场。

 

 

                         第四章:空间与时间

 

一、内部时空观

内部时空观,指的是系统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内部时空。内部时间指的是系统自身特有的生命节律,是系统演化过程的内在表现,它因系统的耗散性质不同而不同。内部空间指的是与内部时间相联系着的系统内部状态的变量,是系统生存的形态表现。

二、实、虚、零三态时空观

实、虚时空是以零时空为中介而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的。在实时空中,物质呈实像、实态、阳性,为粒子的聚合体;在虚时空中,物质呈虚像、虚态、阴性,具有波的谐振性;在零时空中,物质呈稳态运动,质量与能量的双向转化是在瞬间完成的。 

A.空间与时间的定义

空间是物质体系在运动中其内部的各种相互作用的内在表现形式,也是物质体系在相互作用中保持总体平衡与稳定的一种普遍的形式。时间是物质体系在运动中其内部各种相互作用的不平衡性借以实现的普遍形式,是物质体系内部在相互作用中的平衡与不平衡的不同状态相互交替节律的表现形式。

B.空间与时间的产生机制

运动与时空,是斥力与引力相互作用的孪生兄弟。

实时空:由于斥力的两重作用而产生的“斥力中心区”以及在斥力中心区以外的某一距离和范围,即在物质体系之间排斥与吸引运动相互抵偿的地方,它们所构成的时空。虚时空:由于物质体系之间辐射与吸收的相互作用,是凭中间场进行的,而中间场中的波的效应,它所展现的时空结构,就是物质体系之间的“虚时空”。零时空:物质体系之间在辐射与吸收的相互作用构成中,是凭中间粒子进行的,这中间粒子本身的时空特性,就是零时空。

时空振荡,就是时间变空间,空间变时间。

 C.空间与时间的进化机制

空间与时间的进化机制,一是时间的不可逆性,二是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即系统的自组织性。时间之箭是时空进化动力系统中的一个精确的描述。

D.空间与时间的物理特性

 空间的物理特性,具体是指实空、虚空和零空的物理特性。

实空间,就是实质量的物质体系在其扩展运动的过程中所占据的空间。虚空间,就是虚质量物质的空间,即“波”的空间。零空间,就是物质体系之间相互辐射与相互吸收的中间粒子的集合体。

 同样,根据物质的质量属性,时间亦可表现为实时间、虚时间和零时间。

实时间,就是实质量的物质,在其生存与演化过程中的时间节律与量度,具备以下性质:周期性、阶段性、一度性、分散性。虚时间,就是虚物质(物质波)的时间,具备可循环性、可缩性、可反演性。零时间,是指物质在它的运动中,位相不发生变化(或极微),时间不延续(或极微),即时间没有发生变化,没有过去与将来的区别。

 

  

      第五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一、  辩证法就是以矛盾与非矛盾和无矛盾的观点,以对立统一的根本法则和合而为一与分而不合的基本法则,并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宇宙路和方法论。

1  矛盾,是通过中介而联系在一起的对立双方排斥、斗争的哲学抽像。

2  非矛盾,指的是横向上同层次单位之间相互关系对矛盾抽像的一种否定。

3  无矛盾,指的是一切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在外部表现出来的一种适应、协调、和谐和稳定的状态。

   矛盾是统一物内部的本质规定,无矛盾是统一物外部的显现面貌,他表明事物内部的矛盾正处于一种平衡与稳定的状态。

   矛盾的组成原则:纵层面上的合而为一和同层面上分而不合。

   矛盾的系统性包含着矛盾的层次性,矛盾的层次性寓于矛盾的系统性之中。

二、形而上学的特征:

孤立、静止地看问题,根本的特点是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三、零点思维方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统一是以零点思维为中介的。

零点思维方法是介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包含有非联系方法、模糊方法和混沌方法,等等。零点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着手点,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