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书札记——季羡林《佛教十五题》
(2014-07-14 10:24:00)
标签:
转载 |
读了一遍,疑问多多,虽然是季老的书,我总有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顽固,还得弄清楚才好。
1.佛教的历史起源
公元前五、六世纪:来自现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并很快在北部建立统治,开始了奴隶制社会的君主制国家。他们自称婆罗门,创立婆罗门教。
统治者根据婆罗门的种姓制度,把社会成员分成四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其中,婆罗门是掌握文化知识的祭司,刹帝利则是武士,此二者占据了奴隶主阶级的位置。
吠舍是从事农牧、商业的平民——无特权的阶层,首陀罗的地位则更为低下,只能以奴隶的身份尽工匠的职责本分。
初期的婆罗门乐观进取,后来受当地饱受其压迫的原住民影响,逐渐也产生了悲观消极情绪。
沙门:主要是受压迫的首陀罗,以苦行为修行方式,信奉轮回说。但他们因生活饱受苦难而厌恶生,因厌恶生而不愿转生再遭受一次生活的折磨,故希望通过苦行跳出轮回。季羡林认为,这是被压迫者得不到任何人间享乐时的一种无可奈何,一种极端的自我安慰表现。
沙门与婆罗门的比较:
沙门 |
婆罗门 |
不供养神灵,认为神亦受“业”的支配 |
膜拜神灵 |
印度原始居民 |
雅利安人 |
轮回业报,苦行解脱 |
梵我一体,祭祀祈福 |
非杀——代表印度原住农民的利益 |
杀牲祭神——游牧民族以牲畜为食物 |
(1)宗教是由身感宗教并了解群众宗教需要的人们建立的。
(2)宗教的创作不会是不带欺骗和歪曲历史事实的。
释迦牟尼生于尼泊尔境内,应该是处于受民族压迫的地位,产生精神上的痛苦而出家。
佛教的基础应是吠舍,因为强调不重视种姓差别,这是与婆罗门教的对立。另外,佛陀并不特别提倡首陀罗出家,言行中常有阶级或种姓的优越感,且并不代表奴隶的利益。
结论:佛教继承了沙门的传统,又加以发展改进,形成了独立的一派。
2.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Sakyamuni)——乔达摩(Gautama/Gotama)——悉达多(Siddharttha)
简介:
民族:释迦族
寿命:八十
灭度年:不详(一说公元前483年)
子嗣:罗睺罗
出家的真正原因:不明
苦行六年:“身体羸弱,毫无所得”
成佛理论:十二因缘,四谛
招收弟子(禁止奴隶入教)
处世手段:与国王结交(宽容、安慰弑父自立之国王);联络商人
涅槃前后:长途游行至拘尸那揭罗双树间,逝世。火化后,许多国王前来抢分舍利。
3.佛教思想的发展过程
小乘佛教(修行唯出家一途,功德靠自己积累——累世积累)
而后孔雀王朝大帝国建立,小乘的格局太过狭隘,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宣扬修行时只需膜拜或口称佛号,功德甚至可以“转让”的大乘思想出现了萌芽,渐渐地,发展到可以在家修行以至结婚的居士佛教。
大乘佛教(原始大乘——古典大乘)
讲究顿悟与渐悟的禅宗——六祖慧能——《六祖坛经》
宗教修行与生产力发展之间逐渐产生了矛盾。
其中,兼具世俗性与社会性的日本佛教将这个问题较好地解决了。
渐悟需要大量的时间,同时耗费精力,影响局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发生的矛盾较显著。
顿悟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成本需求较少——所谓“洞见真如本性,即可立地成佛”。
4.佛教教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1)汉朝:初入中国,依附谶纬之学
(2)三国——晋:以神通咒法为弘教手段
(3)附属玄学(儒家封建伦理思想),使教义被承认,得以发展
(4)南北朝时分裂:南佛教重视理论思辨,不重禅法;北佛教重视修持、禅定、苦行、戒律,间杂阴阳方术
(5)隋唐:南北统一,大、小,空、有融合统一,所谓“定慧双开、禅义兼弘”,而禅宗逐渐成为一个呵佛骂祖的宗派。
5.佛教与儒家、道教的关系
佛与道:佛教理论完整,而道教理论薄弱;理论(经济)方面产生矛盾,道教曾经抄袭佛教的学说,如《太平经》,甚至将浮屠说成中国人——老子入夷化胡。
佛教的教义,起初不利于统治阶级的伦理教条,于是帝王们尊崇儒术,有了“三武灭佛”。
道教:葛洪提出玄这一概念为天地万物之源(好像是老子提出的),见《抱朴子》。
佛道儒互相抄袭学说(不如说大家智商相近,提出的理论差不多)。
6.几个特别人物
玄奘: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修行之玄难与人人皆可成佛。
那提三藏,携大小乘经500余夹(1500余部),为玄奘所夺
佛教的倒流:教义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提高,又倒流回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