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何以决意杀死袁崇焕?
(2011-08-28 16:04:25)
标签:
文化 |
金庸认为崇祯杀袁崇焕的根本原因,不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是两个人的性格冲突。他的理由是,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立时醒悟,而袁崇焕从下狱到被杀,长达八个多月,崇祯不可能不知道这是敌人的“蒋干盗书”,之所以还是要杀袁崇焕,是为了掩饰自己当初的愚蠢,不肯认错。
我以为崇祯固执地绝杀袁崇焕的原因决不是“死要面子”那么简单,虽然崇祯刚愎自用、急躁多疑,但也不至于以江山社稷和身家性命做赌注,凌迟处死袁崇焕,掩饰自己一时心血来潮的愚蠢和荒唐。盘点袁崇焕的所作所为,不难发现在崇祯王朝的政治生态下,袁崇焕之死是一种必然。
崇祯元年七月,当清军大举进攻锦州时,皇帝召集众朝臣开会。皇帝忧心忡忡地问袁崇焕东方战事何时能了,袁崇焕居然十分轻率地回答:五年为期吧。没有一位大臣相信袁崇焕的大话,但皇帝却大加赞赏。会后,深谙崇祯性格的兵部官员许誉卿郑重告诫袁崇焕,而袁崇焕依然漫不经心地说,我只是为了安慰皇帝罢了。
在皇帝面前轻言妄语,是要付出代价的。倘若五年之后,明朝边关依然战事纷扰,清军攻势凌厉,崇祯会自然想起袁崇焕的大话,难道能没有被袁崇焕戏弄的感觉?崇祯会做何感想?我揣度崇祯定会心生块垒憋闷不已。而且更突显袁崇焕幼稚的是,竟然对诤友的劝诫漫不经心,声称自己的回答是安慰皇帝罢了。如果这话传到皇帝耳朵里,袁崇焕自己可以理解为安慰,但皇帝却会认为是欺君瞒上,仅此一条,袁崇焕就难逃死罪。可见,袁崇焕在政治上极不成熟。
更有甚者,袁崇焕在朝堂上做出近乎跋扈之举,逼着各部大臣在皇帝面前逐一表态,不仅要保障袁崇焕大军的物资供应,而且在用人调兵上一任所为,不得掣肘。这也就是他提出的要皇帝让他便宜行事,并且不允许朝臣干预乃至议论。朝中许多大臣对袁崇焕借皇帝重用之机,要挟需索,得寸进尺,最后竟想钳制言官的所作所为大为不满。
果然,袁崇焕到前线不久,即以对宁远军队的粮草供应不足为由,下令逮捕巡抚毕自肃,当着将士的面侮辱他,毕自肃因害怕而自杀。逼死一位正二品的朝廷高官,只因为有皇帝撑腰,朝中大臣连一口大气也不敢出。
袁崇焕得势近疯狂的作派,不仅会招来朝中大臣的不满,想必皇帝也会觉得此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恐日后难以驾驭,甚至会危及江山社稷。袁崇焕全然不懂得“伴君如伴虎”和“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古训。这也为崇祯皇帝绝杀袁崇焕埋下了伏笔。
袁崇焕上任后,战事并未像他预言的那样顺利。他便想通过和议暂时中止清军凌厉的攻势。还在熹宗时,袁崇焕便曾当过和谈代表,但他却忘了当今天子是一位刚愎自用而又敏感多疑的君主。而这期间,又发生了他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的事件。崇祯皇帝看袁崇焕如此行事,心里不免害怕。而朝中大臣则议论纷纷。袁崇焕任性使气,殊不知已把自己一步步推向败亡的深渊。
皇太极正是利用这一事件而施展反间计。一方面将袁崇焕议和之事大加渲染,广为扩散,并把杀毛文龙称为袁崇焕向后金讨好的举措;另一方面,亲率大军绕道喜峰口,攻破边墙,直逼北京城下。致使京师上下震动,纷纷传说袁崇焕通敌。这时,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再也沉不住气了,下令将袁崇焕逮捕,并立即绑往西市斩首。此时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袁崇焕说话。一代名将袁崇焕便这样成了一场特大冤案的受害者。
传说崇祯之所以下决心杀害袁崇焕还另有原因。
崇祯帝在其初登大宝,诏令起用袁崇焕之时,便令内廷太监与锦衣卫暗随诏使追寻袁崇焕去向,召其回京任职,并暗访其家山风水。寻至白马,只见此地山川奇胜,风光迥异,必是地灵人杰、英才辈出之所,回朝禀报,更令崇祯帝心神惊疑不定。但边事垂危,朝廷正在急需用人之际,心中虽有不解之惑,还是擢升了袁崇焕,疑人重用。崇祯起初对袁崇焕尚是非常信任的,“擅杀毛文龙”后也不加指责,直至率师勤王还授以重权,却在强敌一退去就将袁崇焕系下大狱,虽有“反间计”一说,崇祯也只是怀疑,一时难辨真伪。所以逮捕袁崇焕下狱后,又派出国师到白马莲塘来勘踏,得知其宅乃“飞凤饮水”之格,其祖父袁西堂又葬在凤凰岭“飞凤含珠”之穴,《葬经》有云:“凡鸡地者必出王。”锦鸡者,凤凰也。其祖母又葬在贵能出天子的濛江“帅地”(今濛江镇袁屋坪塘冲,大泥墓尚存),家山屋宅,处处皆风水大地,处处有帝王之气。
崇祯帝本来就笃信风水之学,听后惊恐万状,惟恐江山被夺,又加上首辅温体仁等阉党佞臣罗织袁崇焕“早有谋反之志”,说其诗“横戈原不为封侯”,“封侯”都不要,不是明摆着想当皇帝吗?他的名字“崇焕”,不就是要把“崇祯”换掉?如此这般,袁崇焕阴谋与阳谋都“证据确凿”,他不仅“通敌叛国”而且要颠覆大明江山社稷取而代之,这是“滔天大罪,祸心深不可测”,崇祯帝自然咬牙切齿,恨声不绝,即使将袁崇焕千刀万剐也难解其心头之恨。真可谓迷信误国,自毁长城,到头来断送了明朝江山,崇祯帝也落了个自缢身亡的下场。
总起来讲,崇祯决意杀害袁崇焕的原因如下:
崇祯志大才疏,年轻气盛,诛杀魏忠贤、铲除阉党后更是刚愎自用;一心急于振兴朝政,却又生性多疑,信不过任何臣子。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他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除袁崇焕外还有十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十四个兵部尚书中,王洽下狱死,张凤翼、梁廷栋服毒死,杨嗣昌自缢死,陈新甲斩首,傅宗龙、张国维革职下狱,王在晋、熊明遇革职查办。袁崇焕的军事才华得到了他的赏识,委以重任,突然得知袁“背叛”自己,自然无比愤怒,冲动的将袁崇焕打入天牢。崇祯以“皆误国之臣”的心态,首鼠两端,滥杀无度,注定了袁崇焕在劫难逃。
袁崇焕虽然军事才华横溢,但是在政治上却有幼稚之处,他在关外镇守一方本来就容易招来疑忌,擅自诛杀大将毛文龙,虽然说是发现毛文龙勾结女真,但后来考证的史料均认为毛文龙并没有背叛明朝,只是不大遵从袁的将令而已,袁为了在军中立威而斩杀毛文龙,自然会让本就多疑的崇祯更起戒心,只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替代才暂时没有被处置。袁崇焕又不知在朝内结援自固,没有大臣为他解释,也没有人肯为他求情。
崇祯极端自负,虽然后期已经意识到自己中了女真人的反间计,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决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误,所以急于杀死袁崇焕来掩盖自己的愚蠢错误。女真人的反间计其实很简陋,只不过正好迎合了崇祯的心理而已。
前一篇:人生测试题
后一篇:崇祯与袁崇焕在阴间说了些什么?